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河南洛阳邮编号码是多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洛阳)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8 10:04:16    

洛阳市(汉语拼音:Luòyáng,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河洛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位于中原腹地,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世界文化遗产丝路的起点,为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洛阳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 ,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 。洛阳市有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截至2019年3月,洛阳市共有龙门石窟、汉函谷关、含嘉仓等3项6处世界文化遗产;2019年末,洛阳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82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30处。洛阳市有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等节日活动。洛阳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

2019年末,洛阳市总人口717.02万人,常住人口692.22万人,城镇常住人口409.10万人;截至2019年1月,洛阳市下辖1个县级市、8个县、6个区;2019年,洛阳市地区生产总值5034.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4.9:46.3:48.8,人均生产总值72912元


简称

别称

京洛、伊洛、洛城、神都

旧称

斟、西亳、洛邑、雒邑、成周、王城、三川郡、河南郡、雒阳、东京、东都、神都、洛州、西都、西京、中京、河南府

名称起源

洛水之阳

所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政区划代码

410300

下级行政区

6市辖区、1县级市、8县

设市时间

公元前20世纪(二里头)

公元前11世纪(周公营造洛邑)

605年(隋炀帝营建东都)

政府驻地

洛龙区

位置

34°37′10″N112°27′15″E

面积

总面积

15,236 km²(全省第3位,占全河南省9.2%)

- 市区

879 km²

海拔

- 最高

犄角尖,2,212.5 m

气候

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北部)

- 年均温

14.7 ℃

- 年降水

601.6 mm

人口(2015)

674.3万人(全省第6位,占全河南省7.11%)

- 市区(2015)

215.57万人

- 城镇(2015)

355.02万人

密度

442.6/km²

- 市区

2,400/km²

官方语言

普通话

方言

中原官话洛徐片洛阳话

GDP(2018)

¥4,640.8亿(全省第2位,占全河南省9.65%)

人均

¥68,017(全省第3位)

10,232 美元(汇率)

HDI(2014)

0.727( 高 )

邮政编码

471000

电话区号

379

时区

UTC+8(东八区)

市花

牡丹

车辆号牌

豫C


洛阳城自夏朝开始,有十三个朝代和二十多个政权将之设为行政中枢,以该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洛河两岸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雒阳城和隋唐洛阳城等五大都城遗址,此外周边亦有诸如郑州、开封、商丘、许昌等中原古都群。而洛阳城北之邙山陵墓群,为众多古代帝王、名人的坟冢所在地。日本东亚文物学者气贺泽保规表示“从唐代墓志出土的状况看,数量上洛阳占据一半,关中只占三分之一左右。在春秋以来的两千八百年中,洛阳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居于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对古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影响至巨至深。”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不同朝代被官方称为中国、斟、西亳、洛邑、成周、王城、京师、京都、雒阳、东京、帝京、京洛、洛城、神京、南都、东都、神都、西京、河南、中京等。因境内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雄踞天下,八关环绕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陇,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形成于东汉时期,由班超、甘英等开辟,以首都洛阳为起点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后汉书》有记载:“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汉魏洛阳城通达西域延续曹魏、西晋直到北魏,隋唐时期由隋唐洛阳城所取代,定鼎门亦是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东都建成,隋炀帝杨广便迁都洛阳,实现万国来朝的华夏梦。《资治通鉴》的作者、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曾作 《过故洛阳城》:“烟悉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城在设计上更是影响到了同时期的海外城市格局,例如日本的京都、奈良等城市均是仿照唐朝洛阳、北魏洛阳等都城建立,甚至于中世日本造访京都被称之为“上洛”。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神都紫微宫天堂明堂应天门、上阳宫、洛阳八大景、洛阳八小景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夏都遗址、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古都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九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

自然地理

地形

洛阳三面环山,有两条大河穿过。洛阳市地处九州腹地,位于中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交界带,欧亚大陆桥东段,在东经111°8' - 112°59'、北纬33°35' - 35°05'之间,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其中山区面积占45.51%,丘陵面积占40.73%,平原面积占13.8%。

洛阳的山脉主要由伏牛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四大山系构成,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这些山绝大部分位于栾川、嵩县、洛宁、汝阳境内,新安、宜阳、偃师、伊川、孟津也有分布。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洛阳境内山川纵横,河渠密布,古代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

气候

洛阳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光照充足,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夏热多雨,秋季温和,冬季寒冷。年均气温14.86℃, 热量分布因受地貌影响,各地差异较大。黄河、洛河、伊河等河谷地带及其附近的丘陵和缓坡山地,年平均气温12.1 - 14.5°С,其中西南部山区为低值区,年平均气温12.1 - 16.°C,伊川、宜阳为高值区,年平均气温14.5°C,其余各县在13.8度以上。全市年平均降水量530 - 1100毫米,山地为多雨区,河谷及其附近的丘陵区为少雨区。降雨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洛阳地区年日照2083 - 2246小时,日照率47 - 53%。一年中以5 - 8月最多,月日照一般都在200小时以上。洛阳的这种气候非常适合牡丹花的生长,这也是洛阳牡丹名满天下的原因之一。游洛阳的最佳季节是秋天,“九月九日登高日”,秋高气爽,登山赏菊。4月也是不错的选择,虽然天气有些干燥,但可以欣赏无数牡丹争芳斗艳的奇丽景象。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方面,洛阳市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3科、830属、2308种及198个变种、6个变型,有珍贵的领椿木、铁杉、连香、银杏、山白芍等树种,有华山松、冷杉、桦、油桦等林木。洛阳市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全市有陆栖脊椎动物342种,其中有珍稀动物190余种,主要有獐、貂、水獭、大鲵及多种珍贵鸟类。天然药物480余种,有党参、黄芩、防风、天麻等珍贵药材;矿产资源方面,洛阳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已探明有钼、铝、金、银、钨、煤、铁、锌、水晶、铅等甲类矿产资源26种,这些矿藏储量大,品位高,易于开采利用。其中钼矿储量居全国首位,为世界三大钼矿之一;水利资源方面,黄河中下游最大的水利枢纽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洛阳市孟津县和河南省济源市交界处的黄河干流主河道上。

地名由来

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

建制沿革

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两岸及伊、洛、瀍、涧等河流的台地上,分布着许多氏族部落,新中国成立后在洛阳一带发现的孙旗屯遗址、王湾遗址、矬李遗址等近200处聚落遗址,便是当时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

夏朝初年,禹划九州,河洛属古豫州地。洛阳是夏王朝立国和活动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为都。

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汤建都西亳(二里头遗址东北约6千米)。

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称成王“初迁宅于成周”、“定鼎于郏鄏”、“宅兹中国”,曾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当时洛阳称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国等,亦称周南。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在洛阳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

汉王元年(前206年),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居洛阳。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建汉,初都洛阳,后迁长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洛阳。辖洛阳、河南(汉置,治王城)、偃师、缑氏、平(偃师西北)、平阴(孟津东北)、新成(伊川西南)、榖成(新安东)及巩、荥阳、新郑、中牟、开封等22县。汉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河南郡属司隶。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改洛阳为宜阳,设“新室东都”和“中市”。

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

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为河南尹。

汉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万零八百二十七”。

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变雒阳为洛阳,设司隶校尉部。

泰始元年(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都。

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在洛阳置洛州。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开皇元年(581年),在洛阳置东京尚书省;次年,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废行台,以洛州刺史领总监;十四年,于金墉城别置总监。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在东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新建洛阳城。同年,改洛州(东魏改司州置)为豫州,三年又改河南郡,十四年复置洛州,辖河南、洛阳、偃师、缑氏、阌乡、桃林、陕、熊耳、渑池、新安、巩、宜阳、寿安、陆浑、伊阙、兴泰、嵩阳、阳城等18县。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阳为都,称东都。

武德四年(621年),置洛州总管府,辖洛州、郑州、熊州、榖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鲁州等九州,洛州辖洛阳、河南、偃师、缑氏、巩、阳城、嵩阳、陆浑、伊阙等9县。

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洛阳属河南道。

显庆二年(657年),置东都。

开元元年(713年),改洛州为河南府。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于洛阳置都畿道。天宝年间,改东都为东京。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阳。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始,改东都为神都,对都城进行扩建,修建了明堂、万国天枢等。

唐天祐四年(907年),后梁、后唐、后晋均曾都洛阳,后汉、后周以洛阳为陪都。

宋,以洛阳为西京,置河南府。

金代,定洛阳为中京,改河南府曰金昌府,并河南县入洛阳县。

自元代始,洛阳不复为京,降为河南府治。

明代,河南府辖洛阳、偃师、巩县、孟津、登封、新安、渑池、宜阳、永宁、嵩县等10县,是伊王和福王的封地。

清代,洛阳仍为河南府治。

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署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

民国九年(1920年),直系军阀吴佩孚盘踞洛阳,在洛阳设置了两湖巡阅使公署和陆军第三师司令部。

民国十二年(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适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适洛办公。“七七事变”后,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洛阳成为北方抗日前哨,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洛阳。

民国二十七年(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

1948年,洛阳解放,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析洛阳县城区为市,与洛阳县并置。次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

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次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宜阳等县。

1956年,相继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

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

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亦改属洛阳市。

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

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