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夏风可不止这一个名字,人们还给它起了另外的雅称:南风、熏风、焱风、热风等。像春风还被称为东风、和风、暖风、柔风;秋风的别称更多,有西风、金风、凄风、凉风、悲风等;冬风的别称有北风、寒风、劲风和阴风。这些别致的名字,彰显了我国文化的丰富和灿烂。
在炎热的夏天,诗人们的诗意高涨,他们有的是欣赏夏日的勃勃生机,有的是憧憬丰收的喜悦,有的在抒发自己高洁的情怀,还有的在讲述爱情的思念。
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半夜时分,清凉的晚风吹来了蝉的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欢快的叫声。
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个弯,过了小桥,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这是辛弃疾贬官闲居在江西的上饶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全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清风明月,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辛弃疾词里的夏风,洋溢着满是丰收的幸福喜悦情怀。
二、《初夏即事》
宋: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石桥和茅草屋绕在曲折的河岸旁,溅溅的河水流入西边的池塘。晴朗的天气和温暖的夏风催生了麦子,麦子飘香、绿树成荫、芳草青青这夏日欣喜的景象远胜过百花烂漫的春天时节。
王安石罢相后,退居在江宁(今江苏南京)的半山园。从此,他远离政坛,寄情于山水,专心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他晚年的诗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的诗坛上自成一家,被称为“王荆公体”。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的初夏时节,王安石在田园幽居生活中,写下了这首即景小诗。
王安石目睹了初夏季节,晴日暖风催的麦穗渐熟,麦苗飘香,这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季节即将到来,因此,他感到欢欣惬意,认为这令人欣喜愉悦的夏日景象远胜过百花烂漫的春天。
王安石饱读诗书,深知“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他了解百姓的疾苦,深深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然他身居高位,但是却有着崇尚简朴、杜绝奢华的生活作风。
萧公子是王安石儿媳家里的一位亲属,有一次他来京城办事,顺便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就请萧公子第二天到相府一起吃饭。
萧公子满心以为,堂堂的相府家一定是吃山珍海味,喝美酒香醇,自己一定要开开眼界,大饱口福。于是,这位公子特意连早晨饭都没吃,打扮了一番之后,衣着光鲜、空着肚子前往相府,准备饱餐一顿。
午餐时刻,王安石请萧公子入席。萧公子一看,餐桌上只有几道简单的小菜,一壶酒,两个胡饼,四小块猪肉。萧公子大失所望,哪有什么美酒佳肴,连自己家吃得好都没有。
萧公子也是富贵人家出身,吃饭很是挑剔,他喝了几杯酒之后,拿起一块胡饼,只吃掉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剩下的都丢弃在餐桌上。
王安石见了,也不说话,只是神态自若地将萧公子丢弃的胡饼拿过来,一点不剩地吃进肚子。萧公子看着这一幕,他惊呆了,堂堂的一朝宰相,吃饭居然这么简单、这么节约,这使他面红耳赤、羞愧不已,只好匆忙告辞了。
堂堂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招待客人竟然如此俭朴,居然将客人吃剩的食物坦然地吃进腹中,试问,这一点有几人能做到?
王安石作为一名勤政爱民的伟大政治家,他诗中的夏风,展现的不仅是小我的一己之欢,而是洋溢着他关心国计民生的宽广博大情怀。
三、《忆王孙·夏词》
宋: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凉。
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小池塘中的水草,被风吹得烈烈有声,雨后的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弥漫了整个庭院。享用着投放在水井里,用冷水侵镇的李子和瓜,感觉像冰雪一样清凉舒爽。
吃完水果,躺在竹制的方床上,如此的惬意,只想睡一个美美的午觉,谁还有心思去拿针线做女工呢。
李重元,宋朝词人,大约生活在宋徽宗时期。《全宋词》收录他的四首《忆王孙》词,分别咏春、夏、秋、冬四季。
这是一幅具有夏令特色的仕女图,全词以女子的口吻刻画了夏日独具的景象,凉爽的清风,沁人的荷香,雨后的清爽,吃了冷水镇过的李子和瓜,没了汗,犯了困,美美地睡上一个午觉,这是多么舒适惬意的事情啊。
李重元词里的夏风,展示了当时普通人清新、悠然与闲适的情怀。
四、《北塘避暑》
宋: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全家人来到林中的池塘边,洗尽了暑夏的燥热烦念,胸怀豁然开朗,就像不是生活在尘世间。谁敢估量这可爱清风的价值?没有任何快乐能胜过长久的悠闲。
水鸟捉到鱼儿总是感到心满意足,山岭上的云朵满含着雨意,却又空自飞还。酒醉后有什么能醒我心魂?塘里的万枝香莲,枕上的一座青山。
韩琦是北宋时期的名相,他曾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等职务,与夏竦、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他和范仲淹治军有方,在军中很有声望,人称“韩范”。在边境地区,人们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一韩”是指韩琦,“一范”就是指范仲淹。
韩琦为官清廉正直,生活俭朴,名重一时。韩琦的诗“蕴蓄既深,故直抒胸臆”,不事雕琢,而得自然高雅之意。
这首诗是韩琦晚年在大名府(今北京)所作,描写了他在林塘消夏,荡涤了暑热烦闷,胸襟旷然如超脱于尘世之外的感受,抒发了他高尚清廉的情怀和超尘拔俗的思想情感。
韩琦诗里的夏风,展示了一位老政治家清廉高洁的情怀。
五、《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绿树成荫,夏天的白昼漫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池塘中,宛若镜中美景。一阵微风轻轻吹过,水晶帘幕随之微微摆动。那满架盛开的蔷薇花,发出阵阵的清香,弥漫在整个院子中。
这首《山亭夏日》是唐朝将军诗人高骈的代表作,这是一幅优美的夏日庭院图,诗中的夏风散发着夏日里特有的清香与生机。
在绿树如茵的庭院里,高骈悠然地欣赏着山水美景,一阵凉爽的微风吹过,他敏锐地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写出“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这一名句,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悠闲与宁静。
全诗表达了高骈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洋溢着将军诗人夏日里特有的悠然欢愉的情怀。
高骈(821年-887年 ),字千里,是唐朝后期的名将、诗人、书法家。高骈身为武将而爱好文学,他年轻时为人严谨,乐于研习兵书,又喜好文学,经常与文人雅士交往,谈论诗文及治道之理,被公认为晚唐的诸多勋臣中最有文才的一位。
《全唐诗》里收录高骈的诗一卷,共有诗五十首,人们评价高骈的诗"雅有奇藻",属情赋咏,横绝常流。”
高骈出身于禁军世家,自幼熟悉弓马,射术尤其高明。唐宣宗大中初年,二十多岁的高骈在朔方节度使朱叔明的麾下,担任灵州大都督府左司马。有一天,高骈带领手下一起巡逻时,看见有两只大雕在天空中并飞。
高骈就对众人说道:“如果我以后能发迹,就让我一箭射中双雕。”众人哪肯相信,以前箭法高明的射手能射下一只大雕,就已经被称为射雕手了,哪有一箭射两雕的人啊?
高骈见众人不信,他微微一笑,然后弯弓搭箭,一箭射去,两只大雕应声落地。众人大惊,对高骈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称他为“落雕侍御”或“落雕公”。
经过多年的东征西讨,高骈终于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大将。唐懿宗咸通初年,安南(今越南)人起义,他们联合南诏(今云南)国,驱赶了唐朝的官吏。唐懿宗虽然屡次派兵征讨,但是都没有收复安南。
咸通五年(864年)七月,经宰相夏侯孜的推荐,唐懿宗任命高骈为安南都护、经略招讨使,主持收复安南的事宜。
高骈抵达前线后,迅速集结了岭南五管(广、桂、容、邕、安南五府)兵力。针对复杂的局面,高骈有的放矢,一方面采取怀柔的政策,招降安抚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另一方面武力追剿,诛杀了叛军首领,“一战而蛮卒遁去”。经过两年时间的征讨,高骈完整地收复了安南都护府的辖地,延续了近十年的安南之患终于得到平息。唐懿宗加封他为检校刑部尚书,以都护府为静海军,授高骈为节度使。
高骈在出任首任静海军节度使的时候,他招募工人役夫, 修筑了大罗城,这就是越南首都河内最早的雏形。安南人感念高骈治理安南的功绩,尊称他为“高王”,还为他修筑生祠,来拜颂他的大恩大德。
高骈的一个幕客,朝鲜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着"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美誉的崔致远,曾经作了一首诗赞美高骈:“古来难化是蛮夷,交趾何人得去思?万代圣朝青史上,独传溪洞立生祠。”
六、《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山上的夕阳慢慢向西落,池塘上的月亮渐渐东升。我披散着头发,推开窗户,悠闲地躺着,尽情地享受夏日清凉。
微风送来荷花怡人的清香,露珠从竹叶滴落,传来清脆的声响。想要取出鸣琴弹奏一曲,可惜没有知音前来欣赏。想到这些,我更加思念老友,整夜做梦都在想念着他。
辛大就是辛谔,是孟浩然的同乡好友。南亭,位于孟浩然家乡襄阳郊外的岘山附近。夏日里辛谔常来南亭与孟浩然一起纳凉、弹琴、饮酒。
诗的上半部分写夏夜南亭纳凉,孟浩然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三种感觉描写夏日傍晚的美景,同时写出他清爽闲适的主观感受,一种闲情,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下半部分是表达对友人的怀念。“欲取鸣琴弹”,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进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是友人不在,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这首诗抒发了他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对友人无限思念的情怀。
七、《鄂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炎炎的夏日,黄庭坚登上南楼眺望,只见山光、水色连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
习习清风,朗朗明月,谁也不能对它们管理支配,它们融合在一起,慷慨、殷勤地为南楼送来清爽、舒适的夜凉。
宋哲宗绍圣四年,黄庭坚被贬为宣州知州,不久,又改任鄂州(今武汉)知州。南楼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的蛇山之顶。一天晚上,黄庭坚来到南楼纳凉,他眼见明月清风,无拘无束,各行其是,联想到自己这一生仕途的坎坎坷坷,每欲有所作为,却是动辄得罪,感慨之下,黄庭坚写出了 这首含有怅恨心绪的诗。
黄庭坚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在文学上,黄庭坚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在书法上, 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合称“苏黄米蔡”,为宋朝书法四大家。
黄庭坚还是一位著名的大孝子,二十四孝之一“涤亲溺器”,说的就是他。黄庭坚秉性至孝,他数十年如一日,每天亲自倾倒并清洗母亲所使用的便盆,即使后来黄庭坚身为高官,也是依然如此。他认为这是为人子女亲自该做的事,不可以委托他人之手。
当他母亲病危的时候,黄庭坚更是衣不解带,日夜侍奉在病榻前,亲自品尝汤药,没有一刻未尽到人子的孝道。苏轼这样称赞他:“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这首诗里的夏风,有着黄庭坚羡慕洒脱随性、渴望自由自在的情怀。
八、《西洲曲》
南朝乐府民歌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之作,作者和写作年代已经不可考。这首民歌中少见的长篇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心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感情细腻纯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和纯熟的艺术技巧。
西洲”是少女和心爱之人初次相遇的地方,“江北”是这位男子的居住地。这首西洲曲以少女的口吻,在时空流转的四季更迭中,委婉深情地诉说着离别之情、相思之意。从初春的折梅相赠,盛夏的湖上采莲,到深秋的莲子入袖、鸿雁南飞、青楼遥望,一直到冬天的天高水阔。
最后,以“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一千古名句作为结束,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全诗一共五言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全诗技法之“巧”,令人拍案叫绝。该诗还运用了民歌中一个明显的特征:双关隐语,“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少女对情人的爱恋。“莲子青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含蓄而多情,令人情灵摇荡。
这首诗里的南风,充满了少女炽热的思恋情怀。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以上就是笔者精心选取的八首著名的咏夏诗词,抒发了诗人们丰富多情的夏风情怀。当然咏夏的诗词还有很多,像白居易在《江楼夕望招客》写道: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唐朝诗人韩偓在《夏夜》里写道:夜久雨休风又定,断云流月却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