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古代上门提亲时,为何要送两只大雁?看古时候人们婚礼是怎样的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14 18:42:41    



引言

古人认为:“雁南北往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

早在先秦时代开始,彩礼就逐渐出现在人们的婚姻中,《仪礼》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在明朝时期婚姻嫁娶的时候,男方家庭是肯定要送彩礼的,这表示男方看中了女方家的小姐,愿意花“重金求娶”,所以也就有了古代“千金小姐”的说法。

当然同时女方的父母也得准备嫁妆,夸张的是女方的嫁妆一般都是彩礼的两倍,最差的也至少要和彩礼差不多。当时有些要身份、要面子的富贵人家更是要陪嫁“十里红妆”的。

一、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

而当时古代结婚时的嫁妆都包含哪些东西呢?古代的嫁妆,上有院子、门店、田地,下到马桶、洗脚盆,而这些嫁妆都意味着女方家里的人将自己的闺女“视若珍宝”。

于是女方家庭将什么都准备好了,不需要婆家操心置办。

不过,男方也别想靠着嫁妆发财,因为嫁妆的权利支配归女方,所以婆家如果要用女方的嫁妆的话,同样也会被世人所耻笑。

古代常说:“男主外、女主内”。

女方在家要从事劳动事务,还需要抚养孩子、孝顺父母,如果是大户人家这些嫁入“豪门”的女子,还要管理家中的仆人,但是这些事情所花费的钱财都需要男方支出。

如果女人愿意的话,可以掏出一些嫁妆来补贴家用,这也展现出了这个女子的大气与贤惠。那么说完平常百姓人家的婚礼,我们再来看一看当时皇宫贵族的婚礼是什么样的派头?

万历皇帝有一个妹妹—“瑞安公主”,在古代大部分公主的结婚对象并不是完全由自己选择的。

而这些公主都是当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会将公主嫁给一些朝中大臣的儿子,就是为了能够拉拢朝中的势力。

此外,公主还有可能被迫嫁给一些边远地区的小国的皇子等等,对于公主而言她们从一出生就早已失去了婚姻嫁娶的自由。

而公主作为两个家族的“纽带”,双方的婚姻更有利于当朝统治者对下级的统治。但是在明朝的时候,公主出嫁、皇后嫁娶都根本不是这样的传统。

比如,明朝时期的皇后大多都出生于普通民众的家里,很少有出生于达官贵族、皇宫大臣家的子女成为皇后的。

而明朝皇帝之所以坚持在民间挑选皇后的人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避免朝中的势力,背后利用皇权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与买卖。

更重要的就是为了防止发生“外戚专政”的现象发生,影响皇帝处理事情时的决策,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

当然,公主所嫁之人,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驸马”,对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皇宫贵族,“驸马”自然也就属于外戚中特殊的一类人。

并且如果当时明朝的公主想要嫁给当朝王公大臣的子弟,这是一件十分难的事情,在公主挑选“驸马”的人选大多都是从民间来挑选男子的。

这样一来,公主所结婚的对象家庭应该在政治上都没有什么背景,就不存在通过联姻来影响朝政的事情发生。

这样的“择婿制度”也避免了外戚专政的现象发生。

但是民间肯定有想要攀龙附凤的人,而且这些人肯定也大有人在,这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不会花费很多的心思去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准,而是将这寄存于攀附权贵身上。

这样一来,最终选取的驸马爷的品德好坏都凭宦官的一张嘴说了算了。

而受贿赂的宦官也经常大肆的吹嘘这些男子的品德、才学等等。如此一来,使得明朝也存在着很多公主被“骗婚”的事情发生。

而这些情况皇帝多数是不知情的,所以他们还是会为公主准备许多的嫁妆,就比如万历年间公主出嫁的嫁妆。

据《明实录》记载,从万历六年的时候就皇帝就开始为公主开始采买嫁妆,一直到万历十三年五公主大婚,才将嫁妆准备完,这还不包括皇帝额外赠予的田地、房产等等。

这一下子就花费了将近一百四十万两银子,可想而知当时的明朝对婚姻是十分看重的。

二、惟愿执子之手,与卿相濡以沫

那么古代的女子到底是在什么年龄的时候可以出嫁呢?

汉朝的孝会皇帝规定,谁家中要有女儿15岁以至30岁还没有嫁人,罚款600钱。由此可见,其实从古至今,不论哪个朝代对婚姻都是比较看重的。

因为婚姻可以传承家中的香火,可以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发展劳动力,这对社会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而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上一直以来都有“三妻四妾”的陋习。

如今现代人提到“后宫”二字就会情不自禁地在脑海中涌现出一句词就是:“后宫佳丽三千,七十二嫔妃”。

但是到了明朝的第九位皇帝明孝宗时期,他却是个十分专情的人。

明孝宗在三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在九岁的时候正式开始读书,十八岁的时候岁立张氏为太子妃,在自己继位之后又立张氏为皇后,从此以后他就再也并没垂涎过其他的女子。

这一现象在其他各个朝代都是十分特有的。几年之后,张氏由于姿色出众、知书达礼,并且在结婚之后性格活泼开朗、对琴棋书画也十分精通、温柔体贴深受太子的喜爱。

但当时在明孝宗继位之后,很多大臣劝他要“广纳嫔妃“,但是皇帝深知自己不想再让后宫的斗争步入后尘。

因此明孝宗最终还是驳回了这些大臣的无理要求,并且在婚后二人的夫妻生活也是十分的幸福,皇帝也没有想过要纳嫔妃,皇后对皇帝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还为皇帝在治理国家上出谋划策。

而这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皇帝只活了36年的时间,他在位的这些期间作为一位勤政的皇帝,他没有时间去经营另外一份感情。

作为皇帝来说他廉政爱民,作为丈夫来说他深爱妻子,所以明孝宗与皇后的爱情故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并且明孝宗在为位期间除了坚持不娶其他妾妃之外、还坚持严管宦官、轻徭薄赋、兴修水利,是明朝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

并且当时的大明王朝没有汉朝和唐朝的核心制度,也没有太子执守国门的说法,所以有《史书》评价过明朝是“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三、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宗族观念在古代人们心中十分坚定,依靠血缘关系的婚礼,也是中国古代家族里中最为重要的仪式。

在古代的《典章》中就记录了男子会在晚上八九点的时候迎接新妇,由此可见,古代开始人们就十分注重婚礼的时间安排、礼仪流程了。

直到明代洪武年间,明确提出双方在结婚之前,要“纳采”,意思就是媒人要先来女方家送聘礼,而聘礼的贵重程度也可以看出男方对女方的看重程度。

有些富家贵族的男子对于聘礼更是讲究礼仪,在送聘礼的时候男方会协同媒人一同去到女方家中,表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

在这之后接着就是“亲迎”,女方要见一见男方家庭中的主要长辈亲人,见见男方的“姑舅”这些亲人。

“姑舅”作为男方家中的具有重要地位的长辈,带女子见面就代表着这些女子,已经真正的踏入男方的家门,也得到了男方家中长辈的认可与支持,这个流程走完之后,女子提高自己在婆家的地位。

当然,新婚夫妇还要拜见新郎的父母,然后接受新郎长辈们的祝福,接受祝福后也表示了新娘要正式开始在夫家的生活了。

而且结婚时还要“见祖民”,也就是新婚夫妇要敬拜新郎家中的祖先,而这也是我国一直以来的历代传统。在祭拜祖先的时候,更体现了古代的“孝道”精神。

而结婚时不仅仅有众多繁琐的礼程,当时古代婚礼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就是“雁鸭”。

从周朝到清末时期,在按照六礼而行的婚礼中,男方家庭需要带着一对大雁去到女方的家庭中。

结语

从古代婚礼中送一对大雁这个举措,体现了当时东方家庭伦理观和婚姻观。此礼仪主要流行于,中国、朝鲜、韩国等地区,送雁鸭是因为雁子为候鸟。

所以人们常常会将双飞迁徙的雁子比作是双配的偶人,在此后的几百年时间中,虽然各地的婚礼习俗各不相同,但是核心内容仍然遵循了议程的规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