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华山位于华山以西,华县少华乡肖家坊村、刘家河村以南,华县县城东南方向五公里处。东连小敷峪,西邻白石峪,主峰海拔1664. 4米。因与西岳华山相对,低于华山,故名少华山。少华山在古代地理书《山海经》、《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中均有记载。《山海经》载:“少华之山(即少华山)。其木多荆杞,其兽多作牛,其阴多磬石,其阳多㻬琈之玉。”
少华山主峰 自大美华州
少华山包括3个巍峨雄险的山峰。中峰称少华峰,又名独秀峰、玉女峰。在三座山峰中,以中峰最高,海拔1664. 4米。
东峰又名阜头峰,在今柳枝镇张桥村南。北宋熙宁五年(1072)东峰崩裂,其遗址今称半截山,又名复成山。东峰崩塌下的土石东西宽5华里,南北长10华里,压伏居民数百户。
华州半截山 秦寂供
西峰,即今五龙山,又名马岭山,位于杏林镇龙山行政村南,东靠太平峪,西临石堤峪,海拔1377米。此峰唐时曾建有秦皇观基浮图,又称镇风塔,并有伏毒寺,唐代诗人杜甫云:“郑南伏毒寺,潇洒到江心。”即指此寺。至宋代,塔寺俱圮。后人误认为塔寺之基为郭子仪之子郭暖墓,并演义出郭暖之妻升平公主升孝的故事。宋代又于此峰建玄天上帝庙。清代此峰建有祖师殿、雷神洞、灵官洞、湘子洞等。峰下建有启圣宫,俗称上宫;北极宫,俗称下宫。从县城通往此峰的大路上,曾建有三座门楼:在西关有一天门,今杏林镇村有二天门,启圣宫村北有三天门。上述建筑大多数已倾圮或被拆除。此峰巍峨雄壮,登极眺望,渭河平原沃野无垠,村舍点点,正北的华县县城历历在目。山上古木参天,林木繁茂,民国时期被砍伐一空。
华州五龙山 宋朝峰摄
少华山的主峰,即中峰,成簸箕形,其口向北,簸箕内称为左撵沟,东西两条山梁宛如两条游龙,与南面凌空而起的主峰相连,形成簸箕的边沿。边沿外侧几乎是悬崖峭壁,内侧也只有左撵沟中的一条羊肠小道。进山不远处,有古代留下的一道石墙,两头与东西峭壁相连,中有一门洞可过行人,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古代的绿林好汉所筑,当地有隋末王伯当啸聚少华山的传说。通过石墙,即见满山密布葱郁的梢林,从中穿行而上,可达少华山主峰。
少山头有一狭窄的连接处外,几乎是笔直的岩石,仿佛一座岩柱拔地而起。东山头的东侧有娘娘庙遗址,西南侧岩石下,有石床、石井。
少华山石床 陈宝山摄
中山头为少华山绝顶。上有玉皇庙遗址,玉皇庙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修,现仅存废墟。庙南石壁上,有一南北纵向朝西凹进的石槽,槽中有石炕两个。石槽石壁上有清道光六年(1826)、光绪十九年(1893)的游人题诗,一首为:“踏遍盘螺径,峰登少华巅。山根通百二,世界俯三千。石井穿云障,松涛卷暮烟,孺琈何处觅,骚首问青天。”另一首为:“少华苍苍,渭水泱泱。君子之风,与之久长。”
从中山头沿东山梁北行,如履鱼脊,即到北峰。一块石坪,方圆十几米,号称王伯当的跑马岗,旁有一圆形石槽,汇集雨水,人称饮马池。石坪上立一巨石,隔断通行,其西侧有只容一人通过的石砌明洞。
少华山寨门 自灵秀少华山
西山头略低于中峰主峰,山上有一石洞,系人工开凿,长七八米,其内黑暗,呼之若风,相传曾藏虎,故名“老虎洞”。
少华山主峰这三个山头紧紧相连,共长两千多米,最宽处只有十几米。南边是深不见底的绝壁,北边是登攀艰难的陡坡,山势异常险峻,峰顶灌林丛深,松柏摩天,白云缭绕,怪石矗立。站在山巅上环顾,北有渭水如带,蜿蜒东去;东有华山耸立,巍峨挺拨;南见万山起伏,直达天际;西望风烟万里,迷茫无涯。
华州少华峪 网友供
少华山以其险高峻,引起古代许多文人的赞叹,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在《西京赋》中有“缀以二华”之句,将少华山与太华山并提。唐朝诗人杜牧、张乔、郑谷等,都咏哦过少华山。张乔吟道:“少华中峰寺,高秋众景归。地连秦塞起,河隔晋山微。晚景蝉相应,凉天雁并飞。殷勤记岩石,只恐再来稀。”杜牧有《望少华》诗3首。郑谷有《少华甘露寺》诗。在明代,“少华晴岚”被认为是华州八景之一,一首描绘此景的诗为:“日色才临泰华东,岚光如画霭溶溶,轻凝远障浓还淡,攸忽凌崖翠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