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今日奥体中心有演唱会 部分路段临时交通管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4 08:43:00    

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

“制造业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这一明确要求。

近年来,郑州市坚持“制造强市”战略目标,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

产业向“新”,发展提“质”。郑州正在加快打造算力之城、人工智能之城、量子之城、氢能源之城,尽快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自主创新,郑州制造大步走向“郑州智造”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中铁装备、郑煤机系列创新产品不断问世,一次次刷新着自己创造的纪录,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破浪向前,擦亮中国装备制造业出海的创新名片。

隧道掘进机(盾构/TBM)可穿山越海,是集机械、电气、液压、传感、信息、力学、导向等技术于一体的高端装备,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是衡量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重大关键装备。

10多年来,中铁装备深入践行“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精神,传承铭记“中国品牌日从中铁装备走来”的责任担当,激励广大员工铸就创新之魂、锻造品质之基、打造品牌之光,努力做模范践行“三个转变”的排头兵。

中铁装备盾构机市场占有率连续13年保持国内第一、连续8年产销量世界第一。产品遍布国内各地,成为家喻户晓的“国之重器”,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带一路”新国货,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铁装备为世界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中国装备、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有力地展现了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和民族品牌的风采。

不仅是工程机械,在煤矿装备领域,郑州同样引领着行业变革——

郑煤机从1964年新中国第一架煤矿液压支架的研制生产,到如今的第30万台液压支架正式下线,这期间的突飞猛进,正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真实写照。

6.3米、6.5米、7米、8米、8.8米……10米,不断刷新的液压支架高度纪录,不仅让郑煤机点燃了煤炭机械化开采的星星之火,也推动着中国综采装备加速迈向国产化、智能化、国际化进程,更见证着中国煤炭综采装备的发展史。

4月28日晚,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多则公告,变更公司名称、证券简称,并同步宣布启动煤机业务重组计划。新名称“中创智领”,主要寓意“中国创造、智能引领”,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坚持自主创新,发展智能产品、智能制造,引领细分行业工业技术进步,向全球客户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

步履铿锵,发力新能源汽车产业

如果你来到郑州比亚迪,一台台新能源汽车的实际生产过程令人惊叹:作为比亚迪目前连片面积最大的整车基地,这个超级工厂生产线自动化率高达98%,30秒就能下线一个动力电池电芯,不到1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新能源车。

汽车产业是郑州市确定的战略支撑产业之一,汽车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全市拥有宇通客车、东风日产郑州工厂、郑州日产、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海马汽车、少林客车、比亚迪等7家整车企业。2024年,全市实际下线车辆超过110万辆,同比增长34.7%。 宇通累计出口产品近10万辆,全球占有率约10%;大中型客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21年第一;新能源重卡市场占有率稳居前五;新能源环卫排名第二;新能源矿卡排名第一。上汽郑州基地一期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创造了新的郑州速度、上汽速度;上汽在郑州累计产销荣威、名爵汽车超200万台。

近年来,郑州瞄准“打造全国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的目标,奋力向前,加速“超”车。2023年郑州市就凭借31.6万辆的成绩,首次跻身新能源汽车产量TOP10城市。2024年,全市下线新能源汽车62.6万辆,同比增长98%。

龙头引领,加速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地处郑州高新区的汉威科技集团,一款名片大小的传感器,就可以实时监测pm值、温湿度以及空气质量,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目前已经大量运用于新风系统、空气质量检测仪、空气净化器等相关产品。

汉威科技还有各种检测“神器”,如和手机连接的家用燃气报警器,能够实时感知可燃气体泄漏;环境监测传感器,能捕捉到空气中微小的变化;激光燃气巡检车,平均每行驶1.7厘米就能检测一次,是燃气公司管线巡检的利器。

这些设备的核心都是传感器。汉威科技集团作为国内领先的气体传感器研发和生产企业,公司产品占国内气体传感器市场数量七成以上。

电子信息作为郑州努力打造的“一号产业”,集聚了富士康、超聚变、汉威科技等600多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形成了智能终端、计算终端、智能传感等新兴产业链条,正加速培育万亿元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据了解,郑州正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形成了以高新区为核心的“一核多点”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高地。

聚链成群,推进20条重点产业链建设

近年来,郑州市编制出台《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郑州市“十四五”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规划》《郑州市实施换道领跑战略行动计划方案》等总体规划和专项计划,明确了发展目标、方向和路径。实施“创新驱动、强基提链、数字赋能、企业培育、项目建设、品质提升、集聚提质、绿色发展”8个专项行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滩占先新兴产业,高位嫁接传统产业,建设“1566”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大力推进产业链建设,在全省重点培育28条产业链基础上,郑州市级重点推进智能终端、汽车制造等20条重点产业链建设。

来自市工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全市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现代食品、新材料、铝精深加工、生物医药7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智能网联客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气体传感器、超硬材料、新型耐火材料、铝板带箔、冷链食品、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基地。

郑报全媒体记者 徐刚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