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记者从安徽省生态环境厅获悉,安徽省完成2024年生态质量样地监测,共覆盖5大生态类型410个生态质量样地,涉及全省16个地级市、100个县(市、区)。此次监测共记录野大豆草等300余种维管束植物,青头潜鸭、黑鸢等珍稀鸟类,150余种浮游植物、40余种浮游动物、30余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摸清了生态样地的“家底”,完善了从山顶到海洋“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摸家底,410个生态质量样地监测完成
近日,安徽省生态环境部门公布:2024年,覆盖全省的410个生态质量样地监测项目全部完成。
本次全覆盖监测共记录维管束植物300余种,其中包括野大豆、蕙兰、中华猕猴桃、粗梗水蕨、龙舌草等13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鸟类150余种,其中包括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以及黑鸢、画眉、鸿雁等2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50余种浮游植物、40余种浮游动物、30余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同时,记录了包括喜旱莲子草、凤眼莲、加拿大一枝黄花、小蓬草、福寿螺等在内的多种外来入侵物种。
记者获悉,该项目涉及全省5大生态类型样地,分别为森林、湿地、城乡、农田、水体五大类。在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生态空间加密布设,实现高水平监测支撑高效能生态保护监管。
有惊喜,一个小时记录到5种猛禽
在各样地的监测过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比如,在安庆市太湖县一处森林类型监测样地,调查人员在进行鸟类调查时,一个多小时内先后记录到蛇雕、黑鸢、凤头鹰、赤腹鹰、红隼等5种猛禽,而它们均为珍贵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太湖县发现如此众多的猛禽,反映出当地在生态保护和林业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完整,物种组成丰富。同时,还发现同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画眉,它的叫声悦耳,为人类所喜爱。
在池州市多个湿地类型样地点位,调查人员均近距离拍摄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雉。除此以外,在芜湖市、安庆市也数次记录到了该物种,在望江县一处农田样地更是发现了15只左右的群体。水雉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指示物种。其在沿江三市的大量出现,不仅意味着相关区域的湿地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生态环境得到优化,适宜水雉生活,也为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公众参与提供了宝贵素材。
在合肥市长丰县一处农田类型监测样地,发现了国内几乎销声匿迹的无斑雨蛙种群聚集地,它曾经也是一种在华东地区非常广布的雨蛙,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4年给它的评级为无危(LC),但有长期从事蛙类观测研究的学者在寻找无斑雨蛙时发现,它们的数量也许早已骤降到几百只左右的极度濒危级别。此次生态质量样地调查监测在长丰县发现无斑雨蛙,证明该物种在合肥没有功能性灭绝。
科力量,AI、大数据模型将上场
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样地监测工作开拓了安徽省生态质量监测新领域,提升了生态质量监测能力,为安徽省生态质量监测评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稳定性、可持续性等综合评估提供宝贵的数据积累和科学依据。
下一步,我省将持续开展生态质量样地的常态化监测工作,对2024年底生态环境部新增的4个城乡类型样地进行补充监测。同时,还将发挥生态质量综合站作用,推动生态质量监测网络高效运行,探索数智化监测,充分利用大数据模型、AI自动识别等智慧化手段,提升监测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安徽提供有力监测支撑。
合报小仙的自然派融媒体工作室
合新闻记者 张梦怡
通讯员 廖啟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