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天,中国科技创新史册迎来里程碑一刻——“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人工智能从屏幕里的虚拟算法向实体智能的革命性跨越。从顶层设计的维度审视,具身智能产业也和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一并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从工厂的“数字工匠”到普通家庭的“全能管家”,具身智能正以“感知—决策—行动”的闭环逻辑重塑人类与机器的共生边界,将科幻叙事转化为生产力提级的澎湃动能。伴随着政策东风,一场关乎未来产业版图的变革悄然启幕,中国在全球科技竞合中率先落子布局,抢占战略高地。
AI赋能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最佳载体
随着人形机器人的频繁亮相和走红,具身智能今年春节后屡屡成为热搜关键词,这是否意味着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可以画等号呢?
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焦继超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前沿分支,其核心在于智能体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实时交互,实现感知、认知、决策与行动的一体化闭环。它并非简单的“智能+硬件”,而是强调智能体在物理世界中的主动探索与适应能力。
按照产业定义,具身智能概念强调的是,一个具有具象形体的智能体,可以跟物理世界产生交互,并对自身进行控制以实现相关技能。广义而言,具身智能的“具身”,并不一定必须是拟人的形态。已经实现一定程度的自动驾驶汽车某种意义上也属于具身智能范畴。只不过,这样的场景下,其功能相对单一。
“具身智能的载体的确可以是多形态的。但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是全栈式AI的最佳载体,是未来具身智能的终极形态。”焦继超认为。
专访中,北京市具身智能企业银河通用市场部相关负责人武文韬也向北青报记者解释称,狭义角度来看,当智能体以人的形态呈现,即人形机器人,其从硬件形态上便具备了实现更多拟人能力的可能。理想状态下,人形的具身智能体可以模拟人类,生成跨场景应用的能力。“也正因此,现在很多企业以及科研机构,都聚焦在人形或者部分人形的智能体研究方向。通俗地说,人能够做什么,我们就希望人形机器人具备做什么的能力,这是我们共同的努力方向。”
聚光灯下和演员同台献技、马拉松赛中和选手并跑、展会上和观众握手互动……已经面市的多款中国产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在不断刷新、突破人类对机械能力的想象。这其中,已经有不少商业场景的落地尝试。
武文韬介绍称,“以银河通用为例,去年对外发布了具身大模型机器人。一年时间以来,这款Galbot人形机器人已经在很多商业领域投入应用。比如在商超药店,它可以协助人类取货、送货;在医疗康养方面,我们和有关医院合作组建联合实验室,正在积极推动体检辅助、阿尔茨海默症早筛、认知能力测试等工作。”
焦继超还透露,今年3月,优必选数十台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S1应用群体智能技术,完成了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在知名车企智慧工厂的总装车间等多个复杂场景,数十台WalkerS1实现了协同分拣、协同搬运和精密装配等多任务协同作业。
不过,受制于技术成熟度,具身智能目前距离走入人们生活、规模商业化还有一定距离。“比如,社会期待的可以帮助人类处理家务甚至炒菜做饭的‘机器人保姆’现在还无法实现,但这些场景并不是遥不可及。我们相信,再过五到十年,这些智能化的应用场景将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武文韬说。
抢先起跑
国家在具身智能领域布局已久
实际上,基于具身智能面市产品测试,业内专家已形成共识:整体来看,中国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无论在技术还是产业方面,都正走在世界前列。
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认为,从国家重大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在很多领域实现从追赶到并跑,甚至已经超越国外开始领跑。在具身智能机器人这一领域,可以欣喜地看到,现在全世界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国家加强布局、加大投入,我们有望在该领域实现领先。
事实上,国家层面针对具身智能的前瞻布局已久。“人工智能+”行动下,具身智能机器人正是AI携手工业、服务业的主要路径。今年,具身智能首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信部今年初出台方案明确,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制定具身智能等领域创新发展政策……国家层面谋定的方向和政策,让具身智能市场主体更加坚定技术探索的信心。
武文韬告诉北青报记者,具身智能产业目前在硬件层面上,成本和稳定性问题还有待突破。而软件层面上,焦继超也表示,虽然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复杂环境下的精准感知和深度认知方面仍存在不足,面对复杂任务时,具身智能机器人算法和模型还不够成熟。具身智能体的“智能”,需依靠具身大模型这套软件层面的技术来实现。但区别于DeepSeek等图文类人工智能大模型,具身大模型需要让机器通过自身的感受装置和物理世界实现交互、判断和反馈控制。
“训练图文大模型,互联网上每天都在生成天量数据,其数据的获取相对便捷。而对于具身大模型,数据的收集就难得多。”武文韬解释称,例如要想让机器人复现我们人类看起来最简单不过的手的技能,需要拆解细分为抓、放、拧、握多个具体的方向。每个细分技能都需要天量的高质量数据来训练。“不过,虽然还有难点需要突破,但国家谋定的战略方向已非常明晰,这给了我们非常大的信心和鼓舞,同时也让从业者多了一份责任担当。我们有信心可以打造出优秀稳定、聪明好用的具身大模型,迎来具身智能领域的‘DeepSeek时刻’。”他说。
国际层面的定向领航、政策护航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壮大至关重要,但技术的迭代同样脱不开市场、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在企业数量方面,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许彬透露,截至2024年年末,我国人形机器人整机公司从年初的31家增至80家。全球范围内通用人形机器人整机商业公司约150家,中国占据其中半壁江山。数据显示,面向未来的市场预期和技术上限,中国具身智能产业有足够理由保持乐观。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旗下赛迪顾问日前研判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稳居全球机器人生产和消费国龙头地位。“十五五”时期,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创新能力、发展基础、应用领域、生态支撑、载体建设等方面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预计将增长至4000亿元左右,市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
采访中,焦继超和武文韬均将具身智能未来的市场规模类比于目前的手机和汽车。“我们认为,未来具身智能产业的市场空间将至少堪比汽车产业。可以预见的将来,每个工厂将像现在招聘产业工人一样配备巨量的工业智能机器人;每个家庭也将像现在拥有小汽车一样,配备家庭用智能机器人,这无疑是天量市场需求和机会。”武文韬说。
抢占高地
掀起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浪潮
作为新兴的经济增长引擎,具身智能无疑将创造包括物流、医疗、工业制造等巨量新的消费需求和场景。
去年夏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并作出了系统全面部署。
当下,诸如机械臂等智能力量固然已深度参与工业制造,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绝大多数生产线上,最具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单位仍是一个个熟练的产业工人。而这一产业版图的内核,即将随着具身智能的发展悄然生变。
武文韬分析称,类似依靠编程程序运转的机械臂,已经是上一代的技术,这样只能应对单一场景、实现单一功能的机械体,不足以称为“智能”。未来具身智能成熟后,生产线上的智能机器人将具备类似真实工人一样的技能,可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劳动场景。“简单来说,具身智能机器人在相当范围内代替产线工人进行工业生产将成为可能。事实上,这一趋势在已有高度标准化的无人工厂中初现端倪。”
武文韬还向北青报记者说明,这样的变革不仅会带来产业层面的进化,同时也将为社会治理提供新的可能。他认为,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际经验,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将带来消费、劳动力水平、社会活力等多方面挑战。而具身智能的发展,在解决适龄劳动力短缺这一问题上,或将带来新的可能。随着具身智能体成熟和智能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劳动力短缺”“年轻人不愿进厂”等问题或将大幅缓解。“虽然现在的技术水平还达不到,但面对未来的挑战,未雨绸缪进行技术探索、预研,是有必要的。”武文韬说。
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是中国向着科技创新高地奋勇登攀的一座新高峰。“会当凌绝顶”之时,遍山林果都将成为中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一览众山小”的底气。
媒体就此评价称,眼下,全球正掀起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热点,具身智能也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具身智能不仅蕴含着巨大经济价值,更关乎国家竞争力。《学习时报》发文指出,全球主要国家均已将具身智能纳入科技发展战略,鉴于其重要战略价值,我国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速技术突破与产业转化,构建全球竞争力。
关注
北京具身智能产业力争走出一条“高精尖”路径
“天工”人形机器人向上攀爬过百级阶梯,全球首个“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发布,实现从任务理解到执行的全流程智能化……
站在耀眼成就的基础上,聚焦首都功能定位,北京近期提出了最新的产业蓝图,向全球智能革命发起了争夺制高点的战略宣言。今年2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发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
这份计划雄心勃勃,量化目标敢争先——北京将利用三年时间,力争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推动万台具身机器人规模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具身智能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这份计划步稳蹄疾,有的放矢切实际——北京将在具身大小脑技术方面,突破多模态融合感知技术。支持高校院所联合优势企业,研究多传感器数据的时空同步与校准技术,高效整合不同感知源数据;研究跨模态学习算法,加强不同模态数据的相互作用和互相补充;研究交互式感知、主动感知、多模态数据补全等算法,实现规模化多模态数据高效自动对齐。
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李志起解读称,总体来看,北京发展具身智能,需以“技术原创性”和“生态开放性”为核心,通过政策杠杆撬动产学研资源,在软硬协同、场景深耕、国际合作中走出一条“高精尖”路径。
在勇攀科技高峰的征程上,不光需要战略眼光和雄心壮志,属地禀赋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北京银河通用市场部相关负责人武文韬告诉北青报记者,作为北京高科技企业,他们实打实地感受到了便利、支持和鼓舞。一家创新公司,初期所看重的有三点。
其一,是市场和应用场景。这方面,北京的平台优势得天独厚。例如,北京汇集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和先进制造业,他们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落地的商业场景落地合作、改进。另外,北京本身所具备的聚光灯效应,对企业拓展市场助益很大。比如通过亮相北京春晚,参加在京举行的服贸会等,北京为他们提供了很多难得的机会和平台去展示成果和技术。
其二,是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通过北京市对接的合作资源,多方“国家队”产业基金给予了他们资金的支持。
其三,是科研基础和人才。作为国家定位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的高校资源、人才资源聚拢汇聚。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对科研机构和企业而言,这里都是人才的“聚宝盆”。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