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寻找自然资源可持续的答案,新京报小记者们走进合成生物科学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2 00:18:00    

石油进口依存度高达73%,能源安全如何保障?抗生素、农药、塑料进入食物链,还有安全的食品吗?全球抑郁症和焦虑症急剧上升,解决方案在哪里?……“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问题,其实都可以用合成生物的知识来解决。”7月11日,新京报小记者们走进华熙生物合成生物科学馆,跟随着讲解员的解说,共同推开“细胞工厂”的科学大门。

7月11日,新京报小记者们走进华熙生物合成生物科学馆。新京报记者徐彦琳 摄

探秘“细胞工厂”

“葡萄放的时间长了就变成了葡萄酒,猪肉发酵后就成了火腿——这些都是自然发酵的产物,也就是第一代生物科技。”进入合成生物科学馆,小记者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生物科技。讲解员告诉小记者,第二代生物技术是定向发酵,即找到特定功能的微生物,将自然资源定向转化为人们需要的产品;第三代生物技术是合成生物技术,通过设计改造微生物定向发酵,让“细胞工厂”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各种东西。

“随着人口爆炸和三次工业革命,人们的生活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同时,地球也面临了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发、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危机。如何让自然资源可持续地为人类服务呢?答案或许就在合成生物技术。”讲解员说道。

小记者们通过VR体验走进“细胞工厂”。新京报记者徐彦琳 摄

讲解员带领小记者们来到一座“细胞工厂”的模型前。这座“细胞工厂”首先需要种植玉米、小麦等高产农作物作为发酵的原料。科学家会对底盘细胞进行基因设计和改造,再将改造后的菌种通过中试车间进行生产验证,最终进入到生产车间。菌种在合适的温度和PH值环境下经过充分发酵,最终得到人们想要的物质。

了解了神奇的“细胞工厂”,小记者们不禁为生物技术的强大力量而感叹。

讲解员又带小记者们来到另一座“细胞工厂”前。“这是对于未来细胞工厂的想象。未来,我们不需要种植粮食作为原料,只需要收集空气中的氮气和二氧化碳,就可以拿来合成我们需要的物质。”

“当细胞工厂普及后,人们不需要再去挖燕子窝就可以得到燕窝酸,不需要再去种植红景天就可以得到红景天苷,不需要再去开采石油就可以得到能量物质。发展合成生物技术的目的就是希望用科技替代破坏。”讲解员告诉小记者。

小记者对话生物博士,畅想生物技术的未来应用

“大家可以畅想一下,未来你们想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一些什么东西?”参观完毕后,华熙生物研发人员赵春华博士向小记者们提出了问题。

“我想做一种草莓味的香蕉。把草莓的基因接到香蕉上,然后就有了外观上是香蕉,吃起来是草莓味道的水果。”一位小记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那可能你需要首先找到草莓的味道是从哪来的,找到它所对应的基因,再放到香蕉里。可行。”赵春华肯定道。

“我想生产那些已经灭绝的动物,让它们回到大自然。可以找到那些已经灭绝动物的骨头化石,比如猛犸象,用仪器提取出它们的基因。”又一名小记者说道。

“这其实在实验室阶段已经有一些研究。相关科学家已经发现猛犸象和亚洲象的基因最相似,也有科学家提出,想尝试在亚洲象的体内生出一个猛犸象。以目前的技术来说,还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还原,但是也许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做到。”赵春华点评道。

参观完毕后,小记者们采访华熙生物研发人员赵春华博士。新京报记者徐彦琳 摄

赵春华告诉小记者们,合成生物技术如果被滥用可能会带来一些伦理层面的问题。“比如克隆人的研究是被严格禁止的。至于动植物方面的,比如刚才提到复活猛犸象,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在远古时代,猛犸象有它的生态地位,有它的天敌和食物,但是现在的自然环境中已经不具备这样的生态系统。所以对于这方面的研究都是比较谨慎的,只能停留在实验室的研究阶段。也许这个问题在未来大家会形成共识,人类更加明白研究的边界在哪里。”

史家实验小学学生于子悦表示,合成生物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它可以通过DNA的编辑合成制作新的生物,太有意思了!”于子悦告诉记者,虽然在校内还没有学到生物这门学科,但是自己平时在课外了解了很多生物方面的知识,还制作过细胞的模型。

府学小学学生屈婉彤告诉记者,她曾经通过科普书了解过美国复活恐龙的故事。“所以今天在看到杂交物种的时候,一下就想到了其中是不是存在很大的危险。”

“小记者们的想法天马行空。”赵春华表示,“我们作为企业平时主要关注那些商业化的产品。而今天的探讨对他们未来在生物学领域的兴趣发展可能会有一些启发作用,不一定非要拘泥于那些一定能够成功的研究。可能等他们长大后,今天的这些想法都能变成现实。”

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付春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