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做版画。
东南网4月23日报道(记者 卢金福 肖练冰 文/图)在南平松溪县河东乡大布村“福”文化生活空间内的版画传习所,松溪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伊紫轩屏住呼吸,指尖轻推刻刀,在泡沫板上细细雕琢图案。她学习版画已有一年多,她说,版画制作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很有耐心,对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福”文化生活空间。
大布村始建于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曾是商贾密集的“大埠市”,目前遗存着100多幢各具特色的明清古民居,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福”文化生活空间在福字设计。
大布村处处可见“福”文化的身影。最大的“福”是由五栋旧民居修建而成的“福”文化生活空间,总建筑面积约2300多平方米。
“整个空间从天空俯瞰便是一个巨大的‘福’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空间保留了古建的风貌,同时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设有接待大厅、版画研学空间、湛卢宝剑铸造技艺等多个场所。
松溪是全国第一个“五连冠”的版画之乡,一种运用刻版和印刷进行艺术创作的绘画形式,其文脉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宋代的“建本”雕版刻印书籍技艺。
现年56岁的叶美琴是松溪版画制作技艺南平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长期从事版画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还创新出了多版套色,推动版画产业化发展。退休后,开设松溪版画制作技艺非遗传习所。
小版画《祥蛇纳福》。
叶美琴的作品中融入了许多“福”文化元素。今年是农历蛇年,她特地创作一幅套色小版画《祥蛇纳福》,版画里有两条金红色的小萌蛇和松溪的福宝,还搭配了祥云,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喜气洋洋的福字。
如今,这些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版画作品,作为家庭、办公场所及酒店的装饰载体,正从松溪走向全国,成为“福”文化传播的生动符号。
叶向春在打铁。
松溪是“中国宝剑之乡”,其铸造技艺可上溯至春秋时期。在湛卢剑铸造技艺工作室,陈列着多种款式的宝剑和小茶刀,这些产品出自湛卢宝剑铸造技艺南平市级非遗传承人叶向春之手。
茶刀上的福字。
“茶刀是茶具辅助工具,用来撬取紧压的茶饼,它从湛卢宝剑铸造技艺创新研发而来,保留了花纹钢特有的质感和触摸感。”叶向春拿起一对茶刀说,这两把刀融入了“福”文化元素,合则成一个福字,分则为两个福字,寓意福建人的福气永远分不开,希望把这份祝福带给所有人。
叶向春制作的茶刀在海内外颇受欢迎,卖到了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等地。目前,松溪茶刀款式已经开发了300余种,包括“行云流水”“同心结”“福文化”“美人鱼”和“梅兰竹菊”等系列产品。
茶刀。
1971年出生的叶向春师从铸剑大师杨宗文。他表示,湛卢剑已经由过去生产传统手工刀剑开始朝着艺术品收藏、文创旅游、影视动漫、体育比赛产业等刀剑、茶刀领域拓展延伸。不少动漫、游戏公司找他合作,专门设计打造了一些宝剑。
近年来,叶向春携作品频频亮相海内外工艺展会,让湛卢剑从历史深处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这不仅是松溪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如今的大布村,正以“福”文化为根基,通过“福”文化弘传基地、传统村落重点提升工程、中职校大布校区等项目建设,让古老村落焕发出新活力。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