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在我国,每年有大约300万新发的心脏衰竭病例,是我国当前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除了心脏移植,人工心脏渐渐成为终末期或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4月7日上午,在南京鼓楼医院,41岁的李先生和家人一起将感谢的锦旗送给了医院心脏外科团队。李先生也是江苏首例一次性“双心植入”的患者。
死亡边缘,左右心室同步衰竭
李先生今年41岁,来自安徽滁州市。春节期间突然反复感冒、恶心呕吐,同时出现下肢水肿等情况。一开始家人还以为是感冒,或是饮食不规律吃坏了肚子,没想到症状越发严重,在当地医院做完心电图和心超检查后,李先生被确诊为严重心功能不全,情况严重,当地医院建议立即转到上级医院救治。
随后,李先生带来南京鼓楼医院,完善各项检查后被诊断为“急性心力衰竭(左心衰竭合并右心衰竭)、扩张型心肌病、心包积液”,入院后经诊断符合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标准,存在显著肺循环淤血及体循环灌注不足表现。“正常人的心脏射血功能分数EF为60%左右,而患者的仅为24%。”南京鼓楼医院心脏外科行政副主任潘俊主任医师介绍,李先生在心内科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后,效果仍然不佳,指标持续恶化,预估生存期只有六个月。
“换心”是能够救李先生的方案,但心脏移植供体可遇不可求,植入心室辅助装置成了当时最佳的方法。然而李先生左右心室同步衰竭导致双心室泵功能严重受损,传统单心室辅助方案难以满足全身循环支持需求,在陷入两难的困境之后,经专科讨论,团队决定采取左右心同步辅助,即同时植入左心和右心双辅助系统。
180g的“心希望”,七小时植入两个“中国心”
双心辅助,目前在国内还极少开展,技术难度高、手术风险大。
潘俊介绍,该手术通过左心室和右心房的主入路,将人工血管分别吻合到主动脉和肺动脉,从而实现对双心室的同步辅助,适合全心衰竭,且难以获得心脏供体的患者,或者是不适合做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
双心辅助技术难度高、手术风险大,江苏此前还未有医院开展过同时双心植入。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和全身治疗调整,手术团队为李先生制定了多项手术风险预案。3月5日,李先生按计划进入了手术室,手术团队为患者行左心室、右心室辅助系统置入术。
“我们在术中探查发现他心脏重度增大,心脏收缩乏力,已经到了严重心衰的末期。”潘俊介绍,在外科助手、麻醉医师、体外循环医生、超声科医生、手术护士等团队成员的密切配合下,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心尖打孔、泵体植入、人工血管缝合……潘俊有条不紊地先后为患者植入左心辅助和右心辅助。一个人工心脏重90克,李先生的一次性植入了两个,增加的180g的重量,成了他的“心希望”。
历经七个小时,手术顺利完成。当双心辅助启动后,李先生的循环逐步平稳,转危为安。“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要让两颗人工心脏协调工作,术后监护及调整同样十分重要。”潘俊介绍,在各项仪器的密切监测下,李先生各项指标逐渐好转,配合治疗与康复训练,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于今日顺利出院。
“之前我在家里走路没力气,然后喘气也困难,现在已经能走上300米了。感谢鼓楼医院医护们的全力抢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李先生高兴地说道。
人工心脏植入,五年生存率已与“换心”持平
对于重症心衰患者而言,心脏移植是最终治疗手段,在我国每年有1000万心脏衰竭的患者,其中5%左右是重症心衰患者,但是每年却只有500—600个患者有机会接受心脏移植手术。
“自然心脏移植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人工心脏是重要的补充手段。与传统的心脏移植相比,人工心脏具有无需等待等诸多优势,同时在国内外都有案例,通过人工心脏的调节,心脏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有的患者甚至可以拆掉‘人工心脏’,恢复正常生活。”潘俊表示,从临床观察来看,人工心脏植入后,患者五年的生存率已经与“换心”持平。如今,还有越来越多的国产心室辅助器械研发、上市,将为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彦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