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彦斌 杨雪 王梦玲
根据常规的历史分期,我们将对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记忆称之为改革开放记忆。充分挖掘我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历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通过具体的方法与载体多维度、全方位地开展大学生改革开放史教育,对增进其政治认同,进而巩固我们党执政的青年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我们应当应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在更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加强资源整合,拓宽实践场域,完善制度体系,惟其如此,方能取得更好的立德树人工作成效。
一是要更新教育理念,增进改革开放史教育的行动共识。教育是一个师生交互的过程,是知识、情感、理性交融的复杂过程。教育目标和任务的达成需要师生形成思想上的共识、行动上的同向、场域上的共在。教育者是开展改革开放教育的关键主体,必须不断提高其对改革开放史教育理念更新的思想认识。一方面,教育者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牢记构建责任,遵循构建原则,运用科学方法开展改革开放史教育。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更新理念认知,从传统的单向传授更新为互动构建,从知识性记忆更新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从单一的课堂内育人更新为课内外相结合的育人。同时,教育者还需从“讲”和“信”两个维度提升其构建能力,以全面、生动的方式呈现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增强进行自我构建的意识、兴趣和能力。大学生既是改革开放的“剧中人”,又是改革开放的“剧作者”,他们应转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改革开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的人物、事件、过程与成就。大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进行改革开放史自我教育,主动接收并筛选与改革开放历史相关的内容,实现“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思想转变。
二是要加强资源整合,强化改革开放史教育的内容供给。改革开放史教育需要创新理论研究,保证构建内容的学理支撑。一方面,要阐释基本理论,增进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历程的理解感悟。教育者应对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基本理论进行科学的、通俗易懂的阐释,为大学生解疑答惑。另一方面,要强化理论研究,夯实理论基础。专家学者应强化协同攻关,深入研究党的创新理论的价值内核,揭示理论体系和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层逻辑。同时,还要加强意义研究,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改革开放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改革开放史教育需要打破时空局限,实现教育资源的实时共享。数字技术为改革开放史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提供了便利。通过数字化采集、研究与创造,可以让丰富的改革开放历史资源素材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同时,应搭建数字化学习场域与平台,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解决资源分布不均、衔接不畅等问题。此外,还要强化数字信息技术与构建资源的匹配设计,提升资源品质,满足大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改革开放史教育需要挖掘特色资源,体现构建过程的时代内涵。改革开放历史资源丰富多样,应充分挖掘其时代内涵。我们要挖掘全国性资源,彰显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如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案例等;也要挖掘地方性资源,展现改革开放的区域特点性,如脱贫攻坚的生动案例、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突出成果等;还要挖掘校本化资源,突出情感共鸣性,如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不同历史阶段的办学理念、发展路径、育人成效等等。通过理论研究和资源挖掘,共同构建起达成政治认同的资源矩阵。
三是要拓宽实践场域,凝聚改革开放史教育的协同合力。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技革命初露端倪,这些重要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因势而化,因时而新,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真心认可终身受用的大道理、真道理、硬道理。课堂是传递改革开放内容和精神实质的主要渠道。在实践中,我们应优化教学体系,增强构建内容的完整性,将改革开放的人、事、物、理一体化有机化地呈现给学生;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构建效果的实效性,在充分把握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和知识图景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能力,强化构建过程的针对性,在将学生按照一定标准(如疑惑问题类型、思政知识结构甚至兴趣爱好)分层分类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教学。就课程类别而言,我们尤其要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改革开放史教育中的主课程作用,充分及时地借助信息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将课程教学场域进行有效延展。毋庸置疑,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纪念馆、展览馆等场馆是承载改革开放史的重要资源库。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堂与场馆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学主体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与自我构建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实现“知识—道理—真理”与“情感—理性—认同”的同步升华。
四是要完善制度体系,加强改革开放史教育的基础保障。开展改革开放史教育以达成政治认同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制度是实践思维的具体表达,一定的实践的展开,既需要发挥相关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也需要依靠制度来提供有效和长久保障。改革开放史教育建需要构建评估激励制度、动态调整制度和成果认证制度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以此保持构建的实效性和时效性。评估激励制度对开展改革开放史教育具有牵引作用。应设立多维评估指标,构建分类分层评估制度;采用多样化激励方式,形成多元激励机制。通过科学的评估和有效的激励,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改革开放史的积极性。动态调整制度能够及时反馈、调整构建策略与方法,对开展改革开放史教育具有支撑作用。应推行动态监测机制,实时反映改革开放史教育的进展与变化;及时调整机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构建过程中的方法、机制和决策等进行适当调整。通过动态调整,提升改革开放史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成果认证制度有助于完善改革开放史教育效度的体系建设,提高教育效果的社会认可度,对改革开放史教育具有保障作用。应形成改革开放史教育的成果认证意识;完善教育成果认证标准体系;建立教育成果认证专门部门。通过成果认证,激发各主体进行改革开放史教育的主动性。
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工程中,加强改革开放史教育是关乎红色基因赓续的政治工程。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加强资源整合、拓宽实践场域和完善制度体系,能够构建起“历史记忆—价值认同—行动自觉”的完整闭环。把握好“记忆”这个视角推进“四史”教育常态化,是将青年群体锻造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路径。
(作者:武彦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雪,王梦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
【本文系教育部2022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基于改革开放记忆建构的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路径研究”(22JDSZ315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研究”(24VSZ06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计划课题理论研究一般项目“高校大思政格局生态化构建研究”(MX24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