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陈金龙:抗日战争胜利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贡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5 07:21:00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经历抗日战争,我们深刻认识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性,民族凝聚力得到增强,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中国国际声望和国际地位得到提升,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民族强盛归根结蒂要发展生产力

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之所以敢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远超同期的中国。经历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发展生产力对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性,倡导通过国家工业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知识分子作用促进生产力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落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首要条件是发展生产力。1943年7月,《解放日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2周年发表社论《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指出“要使民族强盛繁荣起来,归根结蒂还是要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是一切社会进化的动力”。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实现国家的强大,是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规律的认识,指明了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方向。

从世界发展历史进程来看,工业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路径,能更好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在毛泽东同志看来,“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落后”。这里从工业化的维度揭示了日本敢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诠释了工业化的价值和意义。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工业化道路,并迅速取得成功,为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武器装备。毛泽东同志强调:“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需要工业。要使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需要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工业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基础,我国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既是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需要,也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内在需要。

生产力发展、国家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支撑,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动力。1939年2月,延安召开第一次技术人员晚会,毛泽东同志出席并讲话,强调“没有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作,就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也不能建设新中国”。这里阐明了技术发展对抗战胜利、国家建设的作用。1941年8月,朱德同志在《把科学与抗战结合起来》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抗战建国过程中,“不论是要取得抗战胜利,或者建国的成功,都有赖于科学,有赖于社会科学,也有赖于自然科学”。这里诠释了科学对抗战胜利、强国建设的支撑作用。

知识分子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工业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分子。1937年3月,毛泽东同志和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谈话时指出要对知识分子采取保护政策,“优待技术人员、文化人员与艺术家,对他们都采取尊重的态度”。1939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中,针对当时党内和军内存在的不重视知识分子、不愿意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思想,强调“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经过教育和战争磨练,使他们为军队、政府、群众服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吸收和培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准备了重要力量。

凝聚力量夯实胜利和强国根基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遭遇空前的危机。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级团结起来,形成抗日的强大合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夯实力量基础。

各党派力量的凝聚。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翌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此后一段时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与国民党军队共同进行抗日战争。尽管第二次国共合作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国共两党关系没有破裂,统一战线得以维持。同时,中国共产党积极动员各民主党派投身抗战,各民主党派广泛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共同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而努力,共同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分裂和倒退,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各党派力量的凝聚,既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力量基础,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夯实了力量基础。

全民族力量的凝聚。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呼吁“团结中华各族,一致对日”,强调少数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下有管理自己事务之权,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习惯。中国共产党提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联合少数民族共同抗日。1940年4月,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拟定《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提出解决回日矛盾、回汉间民族矛盾、回族内部民主力量与封建残余势力阶级矛盾的纲领和政策;7月,又拟定《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提出团结蒙古民族共同抗日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及其实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民族问题,促进了民族团结,凝聚了全民族抗日的力量,在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同时,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定民族团结的基础。

全国人民力量的凝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力量的凝聚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用爱国主义动员组织人民参加抗战。为满足人民的政治诉求,强调发展民主政治,给人民各项民主权利和自由;为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强调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强调发展适应人民需要的大众文化。1944年1月,《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群众需要精神粮食》指出,“丰衣足食的条件提高了老百姓的文化要求,他们有了丰裕的物质食粮,现在就进一步要求丰裕的精神食粮”,倡导文化工作者真正眼睛向下,向群众学习,考察群众的需要,以群众斗争中的生动活泼的材料为内容,为群众有系统地编写他们所需要的作品和读物。如此,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人民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主体力量。

党的正确领导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中国共产党面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抗日战争的胜利,促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造就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和领导核心。

一是领导地位的彰显。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领导抗日战争的实践,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意识。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领导作用的体现,表明中国共产党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二是领导能力的提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谋划新中国的建设。1938年7月,毛泽东同志同世界学联代表团谈话时指出,抗战胜利后,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民主国家”,并对这个国家的特点进行了勾勒,强调它是“中国的现代国家”,表达了对现代国家的追求。经历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能力得到提升,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得到提升。特别是经历抗日战争,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造就了坚强领导力量。

三是领导干部的成长。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普遍地深入地研究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全党学习理论的任务提上实践议程。经过学习,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抗日战争时期,明确了挑选干部的标准,即忠实于无产阶级事业、忠实于党,与群众有密切联系,能独立决定工作方向并负起责任,守纪律,并明确了提拔干部的原则,即德才并重、以德为主,人事两宜、用人得当、适得其所,能上能下。这些规定,促进了干部队伍的培养。领导干部的成长,既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准备了干部条件,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准备了骨干力量。

维护世界和平赢得国际社会认可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在一定国际背景下展开的,国际关系的协调、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影响深远。抗日战争胜利,创造了有利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国际条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开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既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英勇抗战,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实力,牵制和抗击了日本绝大部分陆军兵力和部分海空军事力量,遏制其“北进”计划、牵制和推迟了其“南进”步伐,减轻了苏联和美、英等国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展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和支持。

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中国以大国身份参与联合国的创设,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是国家地位的象征,也是中国走向国际社会新的起点。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基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创造了必要条件。

抗日战争胜利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抗日战争包含着为争取永久和平而战的性质”。抗日战争胜利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我们获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控制,既为战后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赢得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有利的国际环境。

总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大历史观来审视这个伟大胜利,将其置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长河中来把握,才能充分认识其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陈金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