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印象中,重庆依山傍水,似乎并不存在能源问题,但山水间的喀斯特地形,也如能源开发“之困”。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能源净输入的省市,多年来,数条特高压线路从重庆过境,但没有一条落点重庆。不过,这些已成“明日黄花”:“疆电入渝”将彻底打破旧局、铺展新局。昨天,“疆电入渝”特高压线路重庆段,完成验收。这个跨越千里、构想多年的梦,今年夏天将一朝成真。
能源布局,关乎未来布局。重庆将以怎样全新的角色入局?今日,我们一起聚焦。
“疆电”从新疆哈密起步,途径5个省区市,在合川入渝。汹涌的电流跨天山、穿河西、翻秦岭,只需7毫秒便可抵达重庆。线路全程2290千米,正在验收的重庆段,长62.7公里,途中跨越渠江、高速、铁路等复杂环境,整个验收耗时10天。
国网重庆超高压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负责人刘军介绍说,通过“智能+人工”、“高空+地面”的方式相结合,综合验收的效率提高了2.4倍。
这是重庆首条落地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高压电直流输送,相当于“直达航班”,还需要强大的交流电网分送万家,点燃万家灯火。渝北换流站,就是“疆电入渝”的最终落点,也是这次验收的终点。它的承载力有多强?从核心设备之“大”,就可见一斑:单台设备重达272吨、相当于180台小轿车的重量,仅运输车组就宽3.6米、长40多米。这个“大块头”从2879公里之外远道而来,入渝后,又跨过了21座桥梁、穿越了3处隧道,一路经历了百余项道路改造,才顺利行至终点。一如“疆电入渝”的壮举,层层闯关之后,终将梦想照进现实。
“以彼之余,补此不足”,是古人调节资源的智慧。“疆电入渝”也同此理,是一场省际间的互利互济。新疆再生能源富集,产电高、用电低,富余的“疆电”,每年可向重庆输送360亿千瓦时以上,占重庆用电量的1/4还多。其中一半,都是清洁能源。每年可替代燃煤消耗6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50万吨。于重庆而言,不仅电力缺口“久旱逢甘霖”,同时,也将在绿色转型上快马加鞭。而类似的“补不足”举措,正在重庆的能源体系全面铺开。
重庆河流众多,在连绵起伏的丘陵之间层层跌落,山洪来水,狂涛巨浪,一座大坝拦腰一截,像一条缰绳,勒住了脾气暴烈的山洪,驯服成发电的水力。重庆开发水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2024年,全市水利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88.3亿元,同比增长接近四成。目前,航电枢纽集中调度控制中心已接管枢纽水库,把重庆水能发电的利用率提高了1%到3%。优化能源体系,这只是一个缩影。山环水绕的特质,正在释放出新的能量,“含绿量”最高的能源正藏于其间。
在巫山县三溪乡青山头,30万块光伏板密布,犹如一层光灿灿的“鳞甲”。这是重庆“装机规模最大的”山地光伏项目,山顶还有17座风力发电“大风车” 与之互补。无论阴晴变幻还是日夜更替,它们都能协同工作。每年可以发2.7亿度电,足以满足8万个家庭一整年的用电需求。
一块块光伏板、一座座大风车、一个个水电站,交织出一张稠密的电网,在四季轮转中,点亮更加璀璨的灯火。重庆在能源赛道上不断发力,“与地形的对话”酣畅淋漓。
重庆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制造业需要大量的电力保障,这也决定了,重庆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消费市场。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重庆以年均2.4%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5.6%的经济增长。按照计划, 2025年,重庆力争累计建成绿色工厂400家、绿色园区34个。到2027年,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780万千瓦。这些,都是一座制造重镇绿色转型的例证。
而就未来发展看,“能源局”也将影响深远。以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头号产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例,“新能源能力”将是一块重要的“拼图”,不仅仅是驱动汽车的动力,也将成为除科技外,另一把“掌握算力的关键钥匙”。未来赛道,将是一片亿万蓝海。
在长安汽车数智工厂,“重庆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正在一辆辆下线。生产用的相当一部分能源,来自“头顶”。在车间屋顶,一排排光伏板组成了一座“绿电工厂”。重庆启动“百万千瓦屋顶光伏”行动和“千乡万村驭风”行动,不断增加能源体系的“含绿量”。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已不只关乎着汽车的制造,更关乎车子的能源、用车的生态、未来的配套等等。这些,真正决定着重庆的先发优势。
只需要一杯咖啡的时间,座驾便能“满血复活”。这里是重庆首个“光储充检换”一体站,光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它跟普通的充电站不同。其中的门道,就藏在头顶上!充电桩上面的雨篷,就是“太阳能发电站”。发的电,存进大型充电宝——储能柜里,在用电高峰的时候灵活放电。同时这也是个“稳定器”。超充功率大,对电网是个挑战,而储能柜一出马,就稳了!
这台“充电宝”够厉害了吗?不!真正的储能“巨无霸”,是这里!29套储能单元、564台电池柜、4512块电池,联手打造了一个“超级充电宝”!铜梁区淮远储能电站站长戴强介绍说,这些“超级充电宝”全部释放出去,可以供4万个家庭使用一整天。
这是龙头企业“海辰储能”打造的创新场景。在重庆,新型储能与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正在深度融合,推动着城市的绿色转型。新能源和新型储能产业的万亿蓝海,重庆,也正在入局。
使用资源,容不得大手大脚。发展,容不得缩手缩脚。能源优化让两者平衡,以博得未来。 在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伟根 看来,重庆能源格局向着“多元化”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一次契机,以绿色转型促进城市焕新。首先,重庆电力供应能力显著提升,将大幅缓解重庆电力紧张问题。其次,有效助力重庆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转型,重庆的煤电依赖度将逐步下降,清洁能源占比提高,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有助于重庆电网形成多源互补体系,与西南水电、本地燃机、储能等协同,形成"风光火储"多元供应格局。有效抑制重庆工商业电价上涨,助力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发展,并吸引电子、材料制造、大计算等高耗能企业入驻,能源安全提升,并加速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当然,重庆电网调度复杂度增加,对智能电网调度系统要求提高;受端配套设施建设需加强,加快变电站、储能设施建设以消纳新增电力。
能源结构的优化,能源赛道的开启,未来是星辰大海。从长远来看,“加速度”才是制胜之道。重庆虽非传统的能源大市,但一旦突破瓶颈,恰恰能开启巨大的潜力空间。而重庆的广阔山水,也为“追光逐风”留足了想象空间。相信,百计“寻电”的重庆,更多的精彩还在后面,我们一起期待。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吴霜 吴静 张月藐 袁媛 李波 尹力 综合报道)
来源:重庆广电-第1眼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