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徐鸿钧
窗外香樟悄然更迭着青翠,斑驳的树影在案头泛黄的《宁波师院学报》上摇曳。轻抚那些浸润过无数校稿夜色的纸页,油墨幽香中恍见李军老师伏案的身影:老花镜斜架鼻梁,朱笔在稿笺上逡巡游走。值此先生百年诞辰之际,三十余载编辑生涯的吉光片羽,如活字盘中错落有致的铅字,在记忆的版面上渐次清晰。
一、铅火淬炼匠者魂
1987年桂月,我从马列教研室转入学报编辑部,面对满桌稿件如观天书。是李老师将泛着岁月包浆的“清齐定”编校守则轻置案头,从此为我开启铅火淬炼的匠者之门。“标点是文章的气口”,先生手执朱笔校雠时,连半个引号的弧度都要对着光细细校正;“排版如弈棋”,在庄桥印刷厂铅字架前,他教我将沉甸甸的活字在字盘间布阵排兵。记忆最深的是那年隆冬,年近花甲的他带着我转乘两趟公交去印刷厂,铅字寒光映着他鬓角霜雪,校样红笔勾勒出他清癯的剪影。
那些与铅字相守的晨昏,让“精益求精”四字化作可触可感的温度。
作者与李军老师合影。摄于1988年。
二、丹忱辉映赤子心
先生身形微丰,常带春风,师院上下皆唤“老李伯”。作为民盟市委宣传部长兼师院主委,却总在青灯黄卷间践行“笔墨见党性,标点显立场”的信念。记得我因入党考察延期迷茫时戏言改投民盟,他竟难得肃容:“朝阳当追光而行,要信得春山可望。”后来他花甲之年终成党员,以平生际遇诠释“大道同归”的深意。先生教我如秤砣般称量文章,他认为:“做编辑要像秤砣,既称得出文章斤两,更压得住心中准星。”又教我正确处理作者、读者和编辑之关系:“作者以笔墨织梦,读者以慧眼观澜,编辑以匠心架桥,三者共执文心之烛,在字里行间映照出相知相契的星河。”更引我结识学报界耆宿,窥见学人风骨的真章。
三、墨韵绵延学脉长
“良编当如春蚕,既织他人云锦,亦吐自家素绢。”先生如是教诲。在他主持的《巴人研究》《黄宗羲研究》《柔石研究》等专刊里,每册都嵌着他考证精详的论文。知我酷嗜史乘,特请玉浦先生引荐杭大陈教授,助我在1988年发表首篇学术论文。最珍贵的馈赠是李老师推荐我参与《唐继尧传》的撰著,郑老书斋里典籍环伺,那些被学术星火照亮的日子,先生与郑、成二公谈掌故、论辞章、斟字句,对我这个晚辈大力提携,任茶香、酒香、菜香与墨香在典籍间氤氲,让学术的火种在传承中愈发炽热。
最后一次拜谒是在暮秋,病房枫影婆娑。先生强支病体,犹问及学报转型与我家小安康。我实在是惭愧,没能常去看他。如今铅火早化数字洪流,但“清齐定”三昧仍如界格规范着我的人生稿笺。校样朱批的着重号历三十寒暑依然明艳,恰似先生那盏永不熄灭的编辑心灯。
值此先生期颐之际,谨以素笺承心香。愿先生铸字成碑的匠魂、春风化雨的情怀、韦编三绝的风骨,永远浇铸在时代的活字盘中,为后来者排印出精神的原典。
原《宁波师院学报》编辑合影。摄于1989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