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古道深处有人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06:39:00    

春暖花开,位于云南西北部的怒江大峡谷,雨润山青,碧水奔腾。在巍峨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怒江从西藏进入云南的第一站便是丙中洛,这里是千里怒江的秘境天堂,也是安放心灵的诗和远方。

丙中洛是怒江州贡山县的一个乡镇。“丙中”为藏语,意为藏族村;“洛”是傈僳语,意为坝子。“随着各民族迁徙和交融,藏族、怒族、傈僳族、独龙族等10多个民族在此聚居。”贡山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和晓娅说,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多元化的宗教和谐共存、多彩壮丽的自然景观让这里久负盛名。

咆哮怒江在高耸的峡谷穿行,到了丙中洛舒缓了身姿,孕育出这片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大峡谷中难得的开阔之地,周边山峰耸立、雪山环绕,高黎贡山最高峰——海拔5128米的嘎娃嘎普雪山终年积雪,巍然挺立。江河奔流,河谷升腾而起的雾气飘到半空,化成云朵。春天的油菜花在山坡上翻滚,江畔与山腰散落着零星村寨,像极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怒江岸边有许多冲积平滩,位于丙中洛的怒江第一湾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一路由北向南奔腾着的江水被多个山体挡住去路,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大湾后,才继续向南流去。春天的怒江水像条碧绿的柔软玉带,湾中心平坝上有一个村寨名叫坎桶村,村中栽种桃树,整个村子都掩映在粉红桃花之中,江水为整个坝区镶上一层浪漫的玉边,这是大自然的杰作。

丙中洛镇秋那桶村的雾里自然村尤为特别。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游客可由一条人工开凿的悬崖古道去往村落。这是当年马帮由丙中洛到西藏察瓦龙的必经之路,古道宽约1米、高约2米,走路时身体得紧紧贴住山体一侧,才不至于害怕脚下的滔滔江水,茶马古道让偏塞的丙中洛蓄养出开放的胸襟和多元的文化。

徒步约半小时后,雾里村便映入眼帘。这个传统的怒族村落里,60户居民傍水而居,穿寨而过的小河浪涌,浅水湾处清澈见底。雅致的高脚木楼,随地势高低组合,屋顶全部用石板覆盖。当地小有名气的客栈老板阿白说,这种石片瓦取材于本地山上一种风化的薄脆石板,可层层剥离成片,是做屋顶的好材料。这种建筑方式体现了怒族人民的智慧,让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

石板不仅可以造房子,也可以烹饪美食。怒族的老阿妈拿出一块石板削成需要的形状和大小,作为锅置于火塘中的架子上,在石板上洒些许油,摊上调成糊状的荞麦面粉,用文火烤。不一会儿,荞麦粑粑散发出淡淡的焦香味,让人垂涎欲滴。如果是苦荞,还可以蘸上山里采的野蜂蜜。这种古老又朴素的烹饪方法,在怒江边流传至今。

在丙中洛,家家还有制作“琵琶肉”的习俗,这是贡山怒族和藏族待客及家用的上等美味。

暮色降临,雾里村人家便用这一美食招待客人。切成片的肥膘一点都不腻,在时间沉淀下,肉质透明油亮,色鲜味香,风味独特。怒族手抓饭、烤乳猪、土鸡汤、凉拌野菜、洋芋片……热情的怒族大哥与客人边吃边聊,欢快热闹之时,还邀请喝下同心酒:一手搂肩,一手端酒,仰面同饮,一饮而尽。

峡谷里昼夜温差大,夜晚点燃篝火,便迎来最欢乐的时光,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咿呀学语的孩童,几乎都能踏歌起舞。围着篝火,人们手挽手,将怒族、傈僳族、藏族等各民族歌舞轮番上演,游客们纷纷加入其中……“古朴纯真自然,这里让人找到生活的真实,找回心灵的宁静。”来自昆明的游客李发巧说。

峡谷深邃,怒江奔腾。贫穷落后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通达交通带来了远方游客,神秘质朴的怒江向世界展示着她的美丽。各族人民在此繁衍生息,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道上,共同描绘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边疆安宁、生态优美的生动画卷。(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曹 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