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以岐黄之术为基 携武术之力济人——访武医融合践行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孙国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17:38:00    

【来源:平凉日报】

以岐黄之术为基 携武术之力济人

——访武医融合践行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孙国栋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胥富春

在中医与武术的跨界融合领域,有一位深耕三十载的践行者。他自幼浸润于中医药氛围,青年时苦练武术功法,大学专攻针灸推拿,工作后将中医理论与武术理念深度融合,在“武医融合”道路上勇毅前行成效斐然。他就是师从太极名师孟宪彬的洪式太极拳传承人、现深耕临床一线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孙国栋。

“从小家里就堆满了医学书籍,看不懂翻着玩,就当小人书看。”这位1972年出生的医师回忆道。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赤脚医生,擅长针灸与中药,尤其推崇经方、小药方,取穴往往仅一两处,中药仅几味便收效显著。家中珍藏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医宗金鉴》等古籍,虽幼时难解其意,但书中的经络图谱、穴位插画,已在他心中埋下中医药的种子。

父亲行医时的针灸手法、对中药材的精准把控,更让他耳濡目染。“父亲经常用针灸、中药给人治病,多按《伤寒论》开中药经典方,我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一个处方开十来味药都会挨训。”正是这样的家学渊源,让他早早领悟到中医“大道至简”“小方治大病”的精髓。

1992年,他考入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系推拿专业,他坦言,当时全国设推拿专业的院校极少,学校隔年招生,且每届仅30人左右。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晨跑,推拿班的早课是练功——八段锦、易筋经、少林内功,还有毕永升教授结合经验创编的“九九阳功”,以及国家推广的简化24式太极拳。“总觉得太极意犹未尽,就到大明湖找孟宪彬老师学拳,练完还去师爷洪均生家喝茶聊天听师爷讲武学。”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悟到武术与中医的共通性、武术与医学结合的重要性。

1995年参加工作后,他先从事中医临床,后转向骨科,专注整骨与手术,再到后来的康复医学与疼痛医学。在实践中,他发现中医理论与武术理念高度契合:“阴阳平衡、骨正筋柔,武术的发力技巧与正骨手法更是相通。”他以武术中的太极螺旋力为灵感,优化点穴手法——“平常点按是直线力,一加旋转成螺旋力,渗透力明显更强”;将太极拳的螺旋力融入传统“一指禅推法”“滚法”及整脊整骨手法,让力道更集中、更深入,手法更安全。

如今,他主导的中医药特色疗法挖掘项目,正将武医融合技术纳入基层适宜推广技术体系。在临床中,他不仅用针灸、中药为患者治疗,更结合武术功法指导康复:颈椎病患者练“双手托天理三焦”,腰椎病患者练“双手盘足固肾腰”——这些源自八段锦的动作,经他指导后,成为患者加速康复的“利器”。

从幼时翻读医书的孩童,到苦练功夫的少年,再到临床一线的“武医”践行者,他用三十年的经历证明:中医的“理”与武术的“力”相辅相成,既能治病救人,更能强身健体。如今,这位“70后”医师仍在临床一线忙碌,他的故事也成为武医融合领域的生动注脚——以岐黄之术为根,携武术之力前行,在传承中创新,让传统智慧焕发新的生命力。

编 辑:孙 瑞审 核:刘 杰监 制:冯宇强法律顾问:张忠义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