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太原历史文化村落22 古往今来呼延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06:53:00    


呼延村(资料图片)

汾河出峡后,西岸边有一村名唤呼延,西靠崛山围、东临汾河,是太原西北部第一大村。

关于呼延村的历史,民间口耳相传,村名与匈奴呼衍氏相关。《元和姓篆》与《姓氏寻源》均记载,匈奴氏族有呼衍氏,入中原改为呼延氏。东汉末年至曹魏,南匈奴沿黄河南下融入中原,呼衍氏一支迁居于崛山围山下,形成呼延聚落。

《元一统志》记述:“呼延社,在阳曲西北,元魏时部落之地也。”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述:“正西乡呼延一都共四村,呼延村距城三十里,有多福寺、崛山围寺、永善桥。”“呼延村崛山围寺,在崛山围山下,唐贞元二年(786)建,赐额曰‘三教堂’。山上有多福寺,即古崛山围教寺。明弘治改多福,而山下寺遂专崛山围名矣。嘉靖万历间重修,有碑记。旧志,晋王李克用与子存勖焚香题名,刻石于此,即山上寺也。”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义勇堡,南北二门,在呼延村,今圮。”《掌四乡乡约之法》记载:“乡约以互相觉察本乡有争讼者,咸就质焉,否则为越诉。呼延村,一约。”

从这些零星记述中可以看出,呼延村的传说可上溯至北魏,乃至东汉。明确记载的历史至迟也在唐贞元二年(786)之前,村中崛山围寺与皇帝赐额“三教堂”,崛山围山上古崛山围教寺(多福寺)可以为证,今村中1500年的唐槐可以为证。山上山下、崛山围寺与古崛山围教寺相呼应,不仅为一方形胜,甚至为唐皇室所青睐,德宗皇帝李适曾赐予匾额,晋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更是焚香题名。不仅如此,呼延村还是汾河两岸重要的军事堡寨与农业生产重镇,在太原西北部发展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呼延村承载着1500年的沧桑岁月。村中土地庙后1500年的唐槐为省、市两级重点保护古树,至今枝繁叶茂;始建于唐懿宗咸通五年(864)、重修于道光年间的关帝庙保存完好,被尖草坪区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掩映于崛山围山上的古崛山围教寺(多福寺),被列为国保单位;坐落于多福寺西北的龙王庙,明万历元年(1573)由傅山先生祖父三兄弟傅霖、傅震、傅霈“三凤”书写的“崛山围重修龙王庙碑记”虽残犹存,被保护在崛山围山博物馆;村中三进院落的清末张氏典当铺,完好保存了后两进院落,被列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尽管兴建于唐贞元二年(786)的崛山围寺已经毁于上世纪60年代,但清光绪六年(1880),村民常琏抄写的《崛山围寺记仪文》《水陆法会仪文》等重要文献仍藏于村中,崛山围寺钟声远传四十里太原北门外的传说代代相传。尽管始建于大唐晚期的观音堂于上世纪70年代损毁,但傅山先生亲笔书写的“四八现身”匾额仍留存于村民记忆。用片石垒砌、修筑于北宋以抗辽的义勇堡,堡内屋舍、水井一应俱全,具有防御与避难功能,上世纪80年代后,义勇堡残骸逐渐消失。

除上述之外,呼延村还因人而名。在崛山围山上,在崛山围寺、多福寺里,在山间崎岖小道上,在多福寺对面山坡上的青羊庵中,不仅留下了傅山先生优美的诗行与文字,而且早已成为研究傅山学术与文化的重要“田野”。

傅山一生写过很多与崛山围山有关的诗作,其中以《青羊庵》为题的多达6首,“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青峰”“江泌惜阴乘月白,傅山彻夜醉霜红”“嚼雪滩头松桦下,一峰青插半天看”。民间还曾流传有这样的故事,说傅山先生曾几次到呼延村中崛山围寺拜访外来的住持,住持却成天忙于佛事,阴差阳错未能谋面,遂留诗而去:“我来你不在,你在我不来。你也不常在,我也不再来。”据说住持看后羞愧而去,还在呼延村留下一句“老和尚不守庙宇——不务正业”的歇后语。

如今的呼延村,伴随着山西省“引黄入晋”工程的实施,呼延村水厂日供水量可达80万立方米,成为太原市有史以来供水设施投资规模最大的一项重点工程,也是华北地区建设规模较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大型地表处理厂之一,早已并入太原城市供水管网。村东阡陌相连的汾河灌区水田丰厚,村西七沟八渠的坡地梯田层垒,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协调发展,呼延村正在 “美丽乡村”的快车道上奔跑。


并州新闻 郝岳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