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空射无人机:战机长出“三头六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0:30:00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去年8月,俄罗斯联合飞机公司(UAC)苏霍伊设计局称,俄国防部已批准其开始生产S-71隐身空射无人机,该无人机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扩展苏-57战斗机的作战能力。

S-71隐身空射无人机。

今年3月,美国RTX集团旗下一家公司进行了一次测试,测试内容是用直升机发射“郊狼”轻型短程无人机系统。此举意味着,该无人机系统基本具备空射无人机的功能。

“郊狼”轻型短程无人机系统。

俄罗斯、美国相关企业的这些举动,只是世界各国掀起空射无人机研发潮的缩影。近年来,韩国、以色列、印度等国也相继加入研发空射无人机行列。从世界范围看,空射无人机研发已摁下加速键。

那么,什么是空射无人机?为何此类无人机有“战机长出的‘三头六臂’”之称?本期,让我们一探其发展来路、现状与前景。

空射无人机:战机长出“三头六臂”

■张 翚 周茂枫 张心悦

从功能单一的靶机到战机的多能“分身”

从广义上讲,空射无人机是指由运输机、直升机、战斗机、大型无人机等有人或无人空中平台挂载,并能在空中发射的无人机。

近年来,也有一些国家在探索用高空气球发射无人机,这类空射无人机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从狭义上讲,空射无人机是指为适应今后对抗激烈的复杂战场环境而研发的战机“分身”。这种空射无人机已成为当前研发的热点。

广义上的空射无人机出现得较早。20世纪50年代美国研发的“火蜂”系列无人靶机就可划归为此类。该型靶机既可在地面上用火箭助推发射,也可由C-130运输机搭载在空中投放。但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类空射无人机的功能较为单一,基本上是被当作“磨刀石”来用,并不直接参与作战。

后来,随着信息化战争时代的来临,有人装备包括有人飞行平台遂行任务的危险性进一步上升。如何在对抗日益激烈、反制手段不断增多变强的情况下让有人飞行平台有效发挥作用,成为各国关注的问题。

大量无人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加速了这一进程。一方面,无人机的广泛运用给有人飞行平台带来新的威胁,迫使后者不得不加快“进化”步伐;另一方面,无人机的发展也为减少有人飞行平台所受威胁提供了新途径、新选择。

在现代通信、导航定位、自动化技术及新型发动机的助推下,无人机可以飞得更高更远,留空时间也相应增加。智能空战技术的发展,尤其是2016年美国“阿尔法”超视距空战智能程序在模拟器条件下击败美国空军经验丰富的退役飞行员等事实,更是让人们部分窥见空射无人机在未来战场上的潜力。

同时,一些国家的综合集成能力进一步提升,使无人机可携带尺寸更小功能却更强的传感器。为此,无人机体形可进一步缩小,由飞机内携或外挂。无人机充当战机“分身”的条件进一步成熟。

在这种背景下,空射无人机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起步发展,并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有效拓展有人机及大型无人母机任务范围

对不少国家来说,研发空射无人机有一个基本构想,那就是让它替代有人机及大型无人母机接力深入战场,拓展任务范围。

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空射无人机的确能遂行较多任务,并在多个方面发挥作用。

拓展感知范围。现代战场上各种威胁激增,有人侦察机及大型无人母机通常不会进入对手防区实施抵近侦察,而且其配备的传感器类型和数量较为有限,因此在感知目标的精度、数量,获取情报的类型及能力方面存在一定欠缺。空射无人机作为“可伸出去的胳膊”,通过搭载雷达、可见光、红外感知设备等,能多批次地对战场进行大范围、长时间、全方位、高精度侦察,从而形成有效补充。今年1月,美国陆军发布信息征询书,谋求为庞巴迪Global 6500公务机改装而来的特种飞机“哈迪斯”研发空射无人机。“哈迪斯”特种飞机是一种情报侦察类飞机,为其研发空射无人机,目的之一,显然是想通过有人机与无人机的协同,进一步增强感知能力。

进行通信中继。空中通信中继是当前各国增强通信覆盖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给无人机加装无线电信号转发器即可实现空中通信中继功能。空射无人机用于空中通信中继具有部署灵活、组网快速的优点,遇到突发情况,即能迅速发射进行通信补盲。在近年来一些热点地区的武装冲突中,一些国家用直升机和垂直起降无人机充当自杀式无人机载具和通信中继机,就体现出空射无人机在这方面的功用。

AHX-1X无人机。

提升打击效能。尽管现代先进战机具有一定隐身突防能力,但防空系统的日趋完善,让空射无人机又有了新用武之地。有的空射无人机可配备弹头或火箭弹实施直接打击,如希腊SAS技术公司研制的AHX-1X无人机可由无人战斗机和攻击直升机来搭载,AHX-1X无人机可携带并发射火箭弹。有的谋求作为“忠诚僚机”配合有人战机作战,如美国一家公司与澳大利亚空军实施的“忠诚僚机”项目,所研发的无人机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主飞行并与有人机协同。有的空射无人机能组成“蜂群”攻击目标,俄罗斯就曾试验过用直升机空射无人机集群技术,并于2021年公开“闪电”蜂群无人机模型。

实施电子干扰。有些空射无人机可搭载电子干扰设备,压制对手的指控信号;有的可充当电子诱饵,迷惑敌方一体化防空系统,从而为有人机及大型无人母机开辟安全通道。

凭借这些让战机长出“三头六臂”的任务能力,空射无人机正在加速飞向战场。

当前呈现出多维度发展态势

当前,空射无人机多维度发展的特征较为明显。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尺寸相对较小,对航程的要求较高。空射无人机靠空中平台来部署和发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体形不可能太大。尤其是一些计划用于“蜂群”作战的无人机,其外形尺寸会受到更多限制。但是,为提升有人机和无人母机战场生存力而生的定位,决定了空射无人机大多情况下必须在对手防区外由载机发射。当前各国研制的空射无人机基本都是如此。如美国研制的“远射”空射无人机,经有人机发射后,可继续飞行2000多千米,然后再发射所搭载的导弹。

既重视“独斗”能力,也重视协同水平。空射无人机能否满足更高的作战要求,与空射无人机性能有关。各国在研制空射无人机时,一方面会努力提升单架无人机的战力,比如对其采用隐身设计以增强突防能力,采用模块化设计使其可搭载不同任务载荷等。如俄罗斯S-71隐身空射无人机采用梯形截面机身,可有效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另一方面,则积极借力新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增强空射无人机与其他作战平台的协同能力。在这方面,美国起步较早。该国的Altius-600无人机曾进行过联网“互动”飞行类测试,展示出一定的“集群”潜力。

空中发射为主,兼顾其他平台发射。2020年,美陆军启动了“空射效应”项目,以研发两种不同重量级别的空射无人机。后来,该项目更名为“发射效应”。前后最大的不同,是后者强调这类无人机不仅可从空中平台部署发射,也可从其他平台如地面平台部署发射。美国对该项目名称的调整及相关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世界范围内空射无人机发展的又一个特点,那就是发射平台趋于多样化。如“郊狼”轻型短程无人机系统就属于“发射效应器”类别,可以从空中、地面或海上平台部署发射。

各国情况不一,发展进度不同。当前各国空射无人机的研发进度各不相同,有的已投入使用,有的还在测试当中;有的只能发射不能回收,有的已展开回收环节的测试;有的只能在翼下挂点挂载,有的已实现用内部武器弹舱隐蔽投射。2023年,美国测试了A2LE空射无人机,其机身设计允许它从内部武器弹舱发射。值得关注的另一点是,该无人机采用了3D打印机身,以实现低成本化。

距离大量投入战场还需过不少技术难关

空射无人机的加速发展,正在助推无人机从昔日战场配角向主角转变。但是,它要想大规模应用于战场,还需要跨越多种技术难关,具备以下能力。

一是优化和完善气动布局。飞机的气动布局是指飞机的各翼面如主翼、尾翼等放置方式,其类型包括常规布局、鸭式布局、无尾布局、三翼面布局、变后掠翼布局等。空射无人机要完成远距离持久保障通信或火力支援等任务,条件之一就是要能增加留空时间。对体形相对较小的空射无人机来说,除了运用更好的发动机之外,一个较为直接的途径就是优化和完善气动布局,如选用高升阻比翼型、大展弦比机翼,或者采取嵌套式机翼、小截面减阻机身、大弯度薄翼型设计等,以实现远飞高飞。一些无人机如AHX-1X等采用新型气动布局后,甚至可作为滑翔机来使用。

二是提升复杂环境下的飞行控制能力。当前,一些国家正在寻求从更高的空中平台发射无人机,有的国家则试图实现空射无人机的低空超低空投放。应用环境的多种多样及快速变化,要求空射无人机必须进一步提高环境适应性。比如,从高空发射空射无人机时,需要考虑寒冷环境的影响;从直升机上部署发射空射无人机时,会受到旋翼下洗气流等诸多因素影响,发射后如何快速展开机翼并建立稳定的导航传感信号连接,如何自主进入稳定巡航飞行状态,都是必须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三是探索和强化集群协同能力。空射无人机的应用是为了拓展母机的感知和打击范围,与母机之间的自主信息交互必不可少。只有不断探索和强化其与母机的协同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在高对抗环境下,只有不断提升自主飞行能力才能确保其在战场上长时间生存;通过不断提升自组网水平,才能扬长避短,有效弥补单架空射无人机载荷能力不足的问题。如何充分借力人工智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也是各国研发者要面对的课题。

此外,虽然有不少空射无人机被定位为一次性消耗装备,但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人们仍希望能够完全或部分回收空射无人机。尤其是在空中安全回收和重新部署空射无人机,已成为一些国家研发重点。

只有解决了这些难题,空射无人机才可能大量进入战场并发挥作用。

(供图:阳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