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家、一个南京制作团队、一场在北京的放映会,
三者“碰撞”,将有怎样的火花?
日前
南京本土电影《读书天》应邀前往北京放映
实现效果与口碑“双丰收”
陶行知,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扎根于中国大地,博采西方现代教育思想,构建了合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电影《读书天》聚焦陶行知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既展现了中国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的样貌,又展现了陶行知在时代洪流中求索教育强国的人生抱负和人生追求。“希望这部电影可以让孩子在探索和挑战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影片总编剧、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副教授王文岭说。
走进北京学校,开启跨越时间的教育对话
前不久,一则来自北京的电话打到南京电影协会。来电者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刘芳,她表示,自己在网上看到关于电影《读书天》的信息,希望协会可以带着这部电影走进北京,让学校的孩子通过与少年陶行知的“对话”收获更多启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们需要也希望电影中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见。”南京电影协会秘书长周正说。
该校以“1个主会场+100个分会场”的创新模式,组织全校师生同步观看电影《读书天》。
跟随着镜头语言和故事发展,同学们全神贯注,为少年陶行知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的一次次失学、辍学而焦急,为他走进中西新学堂感到开心,在他淘气的时候发出阵阵会心的笑声,更被他在崇一学堂的墙壁上写下“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时深深感动。
在互动环节,王文岭被孩子们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您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部电影?”“陶行知离开徽州后学医了吗?”“陶行知是怎么成为一名教育家的?”……面对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和好奇的语气,王文岭耐心解答,也启发同学们可以在课余去搜索查询关于陶行知更多的知识。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不能把自己圈在教室里,困在书本中,要主动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它的美好,探索它的奥秘。”看完电影后,六年级学生高亦晨感触颇深,他说,电影里的朱老医生说中医和洋医各有优势,这提醒他不要抵触新事物,要积极学习新本领,同时也不能忘了老祖宗留下来的本事,要学会融会贯通。
徽州实景拍摄,真实还原少年陶行知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影片中,独具地域特色的徽派建筑让不少人感慨这部电影的“真实”和“质感”,这得益于摄制组的实地实景拍摄。
从渔梁坝到竹山书院,从许村到昌溪古镇,为真实还原那段历程,该片安排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和休宁县实地拍摄。两地古属徽州,民风淳朴,有“东南邹鲁”之称,是陶行知早年生活求学的地方,同时,当地历史文化古迹原貌保持完好,成为剧组“天然摄影棚”。
据了解,为拍好这部剧,创作团队多次奔赴陶行知的家乡采集调研,与陶行知的后人促膝交谈,走访多所行知学校采风,并受邀到中宣部电影剧本策划中心进行研讨论证。“仅剧本创作就长达一年多时间。”王文岭告诉记者,在剧本创作、建组拍摄、后期制作等每个环节,制作团队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反复打磨,稳扎稳打。
在栖霞区南京陶行知纪念馆,有一件重要的文物,是陶行知留下的一把他母亲曾用过的剃头刀,还有一首诗《吾母所遗剃刀》:“这把刀,曾剃三代头,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
这把剃头刀也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成为串联剧情的一个重要道具。为了更加真实地还原那个年代,剧组特意前往横店影视城“淘宝”,找到符合那个年代、与纪念馆内所存剃头刀十分相似的道具。
除了剧本创作、实地拍摄和道具的用心,电影《读书天》的诚意还体现在实力演员班底的加持。剧中,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巩汉林甘当配角,扮演一位与少年陶行知有所接触的老中医角色。
“拍摄一部关于陶行知先生成长的影片,在中国教育史上和中国影视历史上,都是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是应该做的事。”巩汉林曾在采访中表示,很荣幸自己能够参与这部影片的拍摄,让他更能感受到陶行知身上所体现的“少年强则国强”的拼搏精神。
倡导“活的教育”,培养更多“小陶子”
“春天不是读书天:掀开被帘,投奔自然!春天不是读书天:放个纸鸢,飞上半天……”这首《春天不是读书天》是该影片的主题曲,歌词改编自陶行知于1931年创作的一首充满童心、洋溢童趣的诗,也成为电影片名的由来。
“这首诗说明陶行知倡导‘活的教育’,认为孩子的成长之计不能囿于书本、课堂教学和考试,要到大自然中多读些‘活书’。”王文岭表示,陶行知倡导的并非刻板的读书方式,而是鼓励人们走出书本,去创新、去实践,真正实现“活读书,读活书”。
陶行知何以能形成这样的教育理念?这与他少年时期的教学环境密不可分。
影片中,前30分钟讲述了陶行知在旧式私塾里的学习生活,后60分钟讲述了他在新式学堂里的学习生活。两种不同的教育文化,构建了陶行知现代知识体系,培育了他的家国情怀,特别是新式学堂科学的教育观念、开放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促进了陶行知和同伴们健康成长,同时也在积极地影响着当地民众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穿越时空,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在当下仍有重要意义。在“双减”政策之下,如何充分调动孩子学习兴趣,让孩子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仍然是值得思考的命题。
“我们要培养更多的‘小陶子’,这对于我们办好今天的教育,特别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王文岭表示,希望电影《读书天》能够为教育界带来更多启发,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鲁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