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日报
AI首次应用于帕金森病临床治疗
南京已有首批患者获益
南报网讯(通讯员 徐文华 袁永胜 记者 王婕妤) 被帕金森病折磨了十余年的患者,可以找回正常生活的希望吗?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最新的可感知脑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实现了帕金森疾病的智能交互治疗,这是AI首次应用于帕金森病临床治疗。4月11日,在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到来之际,记者获悉,这项被誉为“第一次真正打开大脑一扇窗口”的AI技术已落地南京。在被植入全球首个具有大脑感知功能的方向性电极系统后,首批获益患者已出院。
患者张阿姨确诊帕金森病之后,一直受到身体僵直和震颤的折磨。“早期在药物控制比较好的情况下,药效可持续3个小时。可随着时间推移,药效越来越差,几乎一个小时就要吃一次药,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曹胜武主任医师介绍,他第一次看见患者时,张阿姨只能坐在轮椅上,已无法下地行走。
得知AI应用于帕金森病临床治疗的最新技术落地南京,张阿姨带着一丝希望又来到省人民医院。脑深部电刺激(DBS,即脑起搏器)作为植入式神经调控治疗技术,因相对无创、安全和可调控性成为目前主要的手术选择。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射电脉冲刺激脑深部的特定核团,可适时调整刺激参数,达到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较于传统的脑起搏器和电极系统,这次植入的设备有两大优势。”曹胜武介绍,方向性电极实现精准刺激,可以自由调整刺激方向,独立控制电流集中在特定的脑区,精准作用于目标核团,避开不需要刺激的脑部区域,最大程度减少如情绪波动、语言障碍、平衡问题等副作用;而强大的大脑感知能力,让电极能够精准捕捉大脑内与症状相关的特定脑电信号,灵敏度达到刺激脉冲的百万分之一,有利于辅助医生实施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
曹胜武解释:“以往的感知刺激只是一个单向输出,不管患者病情如何波动,无法根据临床变化进行智能切换。可感知技术可根据患者病情实时变化捕捉电生理波动,进行智能算法分析后,进行自主调节,形成闭环刺激。”据悉,方向性电极系统的制造采用航天材料工艺,设计得更纤细,固定基座更轻薄。手术后,张阿姨的症状得到极大改善,可以重新投入正常生活。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在疾病预测、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等领域的应用,帕金森病的诊疗将迎来新突破。”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克忠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