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记者从2025年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值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铜仁市以梵净山为生态引擎,在1.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深入探索“两山”转化,走出“护好一座山,富活一方人”的绿色发展之路。
发布会现场。
体制破局,筑牢转化根基
高位统筹破壁垒。市委主要领导领衔梵净山保护管理机制及“两山转化”路径探索重大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16条改革措施。建立统筹三县69村的“联防联管联治”网格体系,实现全域覆盖、责任到人。
法治护航强保障。颁布实施《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创新设立世界自然遗产地专属“生态法庭+警务区”模式,形成司法与执法闭环。梵净山野生动植物保护做法获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
智慧赋能提效能。建设“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监测网络,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和视频监控,实时监测森林、水源、生物多样性并智能预警。2024年,梵净山成功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生态保护达国际先进水平。
生态修复焕生机。通过建设生态廊道、拯救濒危物种等,修复连接破碎化栖息地,有效扩展黔金丝猴等生物的生境空间,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项目典型做法入选《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
多元探索,打通转化通道
在严格保护基础上,着力打通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和民生福祉的通道。
推进权益性产品交易,林业碳汇(碳票)交易取得突破,2024年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重启后,贵州省首张碳票交易在江口完成,成为“公益诉讼+碳票”替代赔偿的创新实践。创新开展“活立木”生态价值转化交易,推出全省首张“活立木数字资产证”。一年交易活立木204株,金额15.45万元,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
推进公共性产品补偿,2024年以来,梵净山区域的江口、印江、松桃县获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4.78亿元,用于设立护林员、管水员等“生态公益岗”,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捧上“生态金饭碗”。
推进经营性产品产业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梵净抹茶”综合产值10亿元,产量、销量均居全国第一。林下经济(林菌、林药、林蜂等)产值突破25亿元。成功举办三届梵净山国际天然饮用水博览会,引进农夫山泉、屈臣氏等知名企业,培育高原清泉等本土企业,包装饮用水企业达144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6亿元。江口县为国家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县。发展生态观光、康养度假、乡村体验等,建设环山精品民宿集群,融入苗绣、土家织锦等非遗元素。2025年签约文旅项目总投资29.5亿元,“梵净山马拉松”单季赛事拉动综合消费5.17亿元。
品牌引领,激活永续密码
品牌是连接生态资源与广阔市场的桥梁。铜仁着力塑造和运营核心生态品牌,提升价值转化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创新“梵净生态账户”。作为金融授信、优惠依据,梵净生态账户打通“生态-金融-经济”转化通道,企业和个人的绿色生产、生活行为,都能攒“生态积分”!平台用户数近17万户,运用生态积分放贷96.6亿元,惠及市场主体8.56万户,节约成本6829万元。
打造品牌矩阵。构建“梵净山珍”区域公用品牌体系(梵净山茶、抹茶、黄精等),多个品牌进入国家及省级目录。“梵净山茶”品牌价值达47.25亿元,全国排名前列。制定“梵净山珍”团体标准,加强品牌授权和管理。
擦亮“国际生态名片”。以梵净山为背景的电影《云在江口》获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等大奖。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和“IUCN绿色名录”成员,“世界旅游名山”品牌价值凸显。2024年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增长119%,2025年上半年达3万余人次,国际客源市场拓展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旅游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
梵净山的实践生动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未来,铜仁市将继续守好梵净山这座生态宝藏,不断拓宽转化通道,提升品牌价值,让绿色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惠及更多百姓。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阙成岱
一审 吴采丽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