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座小镇的奋“豆”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10:26:00    

8月27日,在九江市湖口县流芳豆香小镇,全国农民教育培训说课大赛半决赛正在紧张进行,来自全国17个省市区55名参赛选手汇聚于此,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这个曾因偏远而沉寂的乡镇,如今以“一粒豆子”撬动产业振兴,先后摘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江西湖口大豆栽培体系)、国家AAA景区、国家级大豆科技小院等荣誉30余项,承办各类研学培训、考察接待等活动1200多批30余万人次,已然成为全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生动实践。


困境:守着“金豆”却难破局

2016年前的流芳乡,是典型的“空心之乡”,常住仅3000余人,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尽管土壤富含硒元素,大豆种植历史可追溯至1600年前,但传统耕作方式导致“豆贱伤农”——一斤黄豆批发价不足3元,产业链缺失让大豆附加值几近于零。“守着‘金豆子’却卖不出‘金价钱’!”

据种植大户回忆,大豆种植分散难以统一品控,也缺乏检测认证和统一包装,外地企业不愿收购,再好的豆子也卖不出名堂。“主要是乡里没有豆制品加工企业,我们不能自产自销,非要运到外面去卖,导致我们成本增加”。彼时全乡大豆种植面积萎缩至不足4000亩,豆田与荒草地交织。

“有资源无产业,有产量无品牌”,这是大部分流芳人民共同的心声,村民们望着豆田发出一声声叹息。破局之法究竟从何而来?流芳乡历届党委政府一直在思考。

(流芳乡生态化种植大豆收割)


破茧:一粒豆子的“新生”

流芳乡从转变传统思路开始,以产业做支撑,以品牌为引领。2016年聘请专家团队因地制宜制定《流芳豆产业十年发展规划》,确立“一粒豆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战略,与多所农业高校建立大豆科研合作,改进种植技术,推广“豆-油”轮作模式,培育优良品种。

2019年争取中央国债项目,投资启动豆文化产业园一期建设,2.8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围绕豆产业链进行招商。首批落户园区的国家级龙头企业鑫农康生产厂长滕永丰说:“我们想打开新的市场,研发开袋即食的芽苗菜,乡政府启动了产业园二期建设,支撑我们扩大再生产,逐步解决用气、用水、用电等问题”。

(流芳豆文化产业园全景)

正当流芳豆产业初具规模时,一条从种植到加工到文旅的全产业链正在悄然构建。在流芳菌菇基地,脱贫户蔡双连正采摘秀珍菇:“这些菌包是用豆渣做的,一年两茬,能挣4万元!”原来,豆制品企业的废料豆渣,经混合秸秆粉碎后制成菌包,废弃菌包又加工为有机肥还田,形成“豆—渣—菇—肥—豆”闭环。

清晨五六点钟鑫农康生产的芽苗菜正在装车发往周边商场,走进江西芳洲公司的无菌车间,豆香卷、冰豆沙等产品正打包。

(鑫农康芽苗菜生产)

总经理林文星指着生产线说:“今夏豆花日销上千份,年产值破200万!”而美泉莹电商的“乔芳姑”豆饼,凭借独特口味成为“网红”爆款。与此同时,园区联合6个行政村组建强村富民公司,对豆参、豆酒、豆酱、豆花、豆芽等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形成“流芳豆品”产品体系,其中“流芳豆参”更拿下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江西芳洲生产豆卷)


蝶变:农文旅融合的“豆链革命”

打造以豆元素为核心的“豆文化IP”。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实践基地上,流芳乡设置了大豆科普讲解、豆蜗牛养殖、古法磨豆浆、大豆种植体验等多种精品研学课程。同时,立足省级乡村振兴学院平台,承接各类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并组织现场会。今年湖口农广校在流芳顺利挂牌,为流芳承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培训提供了更大平台。

(各地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学员王大鹏表示:“九江流芳乡村振兴学院2024年组织的浙江‘千万工程’的学习与运用实训线路,为我打开了思路,拓宽了视野,回来后运用所学所得完成了双柚汁的开发和改良,不仅丰富了产品类型,也极大提高了经济效益,2024年井岗蜜柚合作社股民实现了80余万元的分红。”

(2000多名师生在流芳体验大豆种植)

当全国农民教育培训说课大赛的学员们走进流芳,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豆苗的生机、车间的繁忙,更是一个乡镇从“产业空”到“豆满仓”的奋“豆”传奇。流芳乡的振兴,正是湖口县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湖口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改革的精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应用“农技推广+”模式,集成推广良技良法,城山镇陈仓村、均桥镇刘祥村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案例入选全国农技员进村包户联主体支撑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典型案例。这里的故事印证: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唯有立足土地、敢破敢立、持之以恒,方能唤醒乡土乡愁的无限可能。

(湖口县流芳乡集镇一角,街道宽阔,屋舍俨然,环境优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