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组新老照片,带你回溯81年前的松山战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20:02:00    

惠通桥、红旗桥、怒江铁路大桥三桥同框

松山位于保山市龙陵县腊勐乡境内,主峰海拔2267米,由大小20余个山头组成。这里东临怒江,西连龙陵,山高谷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登临主峰,从北、东、南三面可俯瞰气势恢宏的怒江峡谷。怒江东岸的高山峭壁与西岸的松山对峙,形成惊涛拍岸、飞峰插云的怒江天堑。作为一个兵家必争的咽喉要塞,著名的滇缅公路经惠通桥越过怒江后,在该山的悬崖峭壁间盘旋40余公里,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所以松山也被美国军事专家称为是“东方的直布罗陀”。

惠通桥

二战初期,为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由盟国援助的物资就是通过滇缅公路源源不断地运输到中国。为了切断这条运输线,1942年,日军占领滇西后,先期派出一个工兵联队在松山上进行为期半年的工事修筑,并在占领的两年多时间里不断进行加固。二战时期一个重要的战役——松山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1944年6月,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备战,中国远征军在强渡怒江天险后开始对盘踞在怒江西岸的日军发起了大反攻,而松山作为滇缅公路运输线的咽喉,自然被列为了主攻对象,松山战役也成为整个滇西抗战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为攻克松山,远征军先后调集了第11集团军和预备队第8军总计6万余人的兵力,在盟军飞机大炮的支援下,从1944年6月4日起至9月7日止,历时96天,历经大战10余次,小战上百次,全歼日军1200余人。远征军以伤亡官兵7600余人的代价,打开了大反攻的前进通道,彻底摧毁了日军滇西防御的核心三角支点。

鉴于松山战役在滇西和整个抗日战争中的特殊地位和意义,1993年,松山战役遗址被云南省正式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部分修复了阵亡将士纪念碑等遗迹,修建了四座标志说明碑、十八座遗迹说明碑和一条上山的公路。1998年11月,松山战役遗址被公布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

我们就通过一组新老照片

带你回溯81年前的松山战役

滇缅公路筑路纪念碑遗留残件

上图老照片中耸立的是《腾冲县修筑滇缅公路纪念碑》和《腾冲县修筑滇缅公路死亡民夫纪念碑》,照片中一名日军正在纪念碑前读着碑文。据碑文记载:民国27年(1938年)2月,腾冲县动员了5万多人参加修筑滇缅公路,出资200多万元,死亡民夫2000多人,并于民国28年(1939年)4月完成本县筑路任务,这两座纪念碑已毁于战火。上图为纪念碑残件。

惠通桥遗址

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等人通过惠通桥

惠通桥是一座横跨怒江的橄榄悬吊桥梁,大桥于1935年1月14日初次建成,原为梁金山先生等捐修,是当时怒江上唯一一座通车的桥梁。

1942年5月4日龙陵沦陷,5月5日,就在日军先头部队企图混在难民中过桥前,中国军队守桥官兵立即炸毁大桥,将日军成功隔断在怒江西岸。惠通桥后经多次炸断又重新修复,现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滇缅公路老虎嘴

在龙陵县这个原本没有公路的边陲之地,修建滇缅公路龙陵段的工程十分艰巨,上面是悬崖绝壁,下面是汹涌的怒江,公路从崖壁间开凿而成。

“老虎嘴”路段位于惠通桥沿江往上100米,原为龙陵一侧江边的山崖,当地人称“老鹰岩”。滇缅公路就由此山崖中部开凿而过,因其形状像老虎张开血盆大口,又被称为“老虎嘴”。

在“老虎嘴”的崖壁上,保留着修路的痕迹,它们无声诉说着当年修路的艰辛。为了尽快在炮火中凿通这条关乎民族存亡的生命线,筑路民工以铁锤、钢钎,用生命在崖壁上凿出这一截形如虎口的公路。这里不仅开凿艰难,通车后因路窄弯急,车辆行驶时也非常危险。

今天的“老虎嘴”保持原貌,各种车辆在这里奔忙着,滇缅公路仍是滇西地区的重要交通干线。

滚龙坡战场遗址

滚龙坡是远征军攻打松山攻克的第一个日军据点,是敌人的炮兵阵地,被远征军从南面攻克。战斗历时29天,攻击达14次之多。绕过滚龙坡便进入了大垭口阵地,当时日军在这里设立了医院、慰安所、发电站等。

大垭口

日军侵占松山后,日军士兵经常下山到山下的大垭口侵扰当地居民,上图为两名日军士兵前往大垭口。

阴登山上的日军联排机枪掩体

阴登山是中国远征军的称呼,当地人称其为鹰蹲山,而日军在自己的地图上称为上松林阵地。

这里是迄今为止松山阵地上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在这个阵地上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8个成一字形排列的联排机枪掩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机枪掩体前还修筑了一条战壕,前面就是陡峭的山坡,要想进攻这里,难度可想而知。

涡卷阵地圆体机枪掩体遗址

日军涡卷阵地遗址位于松山东北,涡卷阵地与平山阵地毗邻,为日军前沿阵地。

现存遗迹主要有:一是广射界轻机枪掩体2个,圆柱形,外直径1.7—1.9米,内直径0.6—0.8米,深1.3米;二是战壕带机枪射击位3个,带掩蔽部1个:2×2×1.3米;三是散兵坑22个:1×1×1米;四是掩体14个:2×2、3×3、4×4米;五是兵舍3个,其中:10×4米有2个,4×3米有1个;六是有战壕215米。此处战斗不激烈,遗迹保存完好。

未阵地上的车库

图中老照片为一名远征军士兵在缴获的日军推土机前留影。

在距离大垭口村不远的未阵地上,日军称为战斗司令部阵地,当地人称为烧人垭口的地方,由于这里离滇缅公路较近,成为了日军的车库。

黄家水井:保留完好的原日军113联队野战医院

位于滇缅公路上方的大垭口村黄家水井社,这里在战争中几乎成为废墟,村里人纷纷逃走,有几家人的房屋被当成了原日军113联队野战医院,村民杨金满家就是其中之一。现保留完好。

成功爆破松山主峰子高地

1944年6月1日,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奉命反攻,分别由惠通桥等地渡江,为尽快打开前进通道,在组织人力抢修惠通桥的同时,开始对松山发起攻击。在历时数月的战斗中,驻守日军凭借遍布各山头上的大大小小的暗堡构成的交叉火力,使进攻的远征军将士遭到了重大牺牲,攻击几度受挫。

8月初围攻松山主峰,该阵地是整个日军阵地的制高点,有母堡两个,子堡多个,由迫击炮、火箭筒、枪榴弹筒及轻、重机枪构成浓密火力网。因敌堡过于坚固,第8军多次使用飞机重炮集中轰击和组织敢死队冲锋爆破均不奏效,伤亡很大。后改用坑道作业,从敌堡下方150米处开凿两条直达山顶的爆破隧道,填塞TNT炸药120箱,其中左药室50箱,右药室70箱,每箱25公斤,共3吨。

8月20日上午9时,两个药室同时引爆,一团蘑菇云腾空而起,敌堡被炸出两个大陷坑,堡内75名日军除4名受伤被俘外皆炸死。次日,日军反扑,阵地得而复失。

8月22日远征军荣誉一师3团发起攻击,由30余人组成敢死队率先攻入山顶,两军拼死肉搏,尸横遍野,血肉狼藉,敢死队全部阵亡。收复时,两军士兵相拥撕咬而死者62对,战斗之惨烈,旷古未闻。

子高地日军堡垒成功被炸毁后,撕开了日军松山防御体系的口子,为攻克全部阵地、歼灭日军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之后,远征军居高临下,一举扫荡了主峰后的马鹿塘、黄土坡、黄家水井等处敌阵,于9月7日收复松山。

日军113联队本部驻地兵营遗址

1942年5月日军进驻怒江西岸后,将松山作为警备中心、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开始阵地建设。1943年,日军战略专家预见到松山作为支撑滇西和缅北防御体系重要支撑点的作用凸显为首位,遂拟将松山建设为永久性防御要塞。日军缅甸方面军15军令第56师团派出工兵联队,并从中国滇西、缅甸、印度等地强征民夫1670余名,昼夜施工。到1942年底完成第一期施工。后又以防御为主,对松山腹部阵地等阵地加固和扩建。到1944年5月,在远征军反攻前夕完成松山地区的准要塞式堡垒防御阵地体系。

1944年9月2日,113联队本部驻地兵营被远征军攻克,战后成为一片废墟,遗址位于现大垭口新村路口对面。

马鹿塘阵地遗址

马鹿塘阵地(日本侵略者称为横股阵地)是1944年9月7日远征军最后收复的阵地。

攻克松山后,远征军加快了对腾冲和龙陵的收复。1944年9月14日,腾冲县城胜利光复。11月3日,龙陵县城光复。龙陵战役史称“三战龙陵”,是整个滇西反攻战中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要塞争夺战。在长达4个多月的战斗中,中国远征军先后投入了11.5万人兵力,经过三次拉锯争夺,历经大小战斗数百次,共歼灭日军10640人(除400余名残敌突围后溃逃芒市外,其余被全歼),而中国远征军为此付出的伤亡代价则为67364人。

经此战役,滇西日军再也无力反抗,中国军队最终于1945年1月20日攻克畹町,将日寇完全逐出国门。持续八个月的滇西战役落下帷幕。

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摄影报道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