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23日消息(总台记者管昕 钱成)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教育部发布《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从申报的专业类型来看,2025年度申报的专业中,低空技术与工程拟新增数量最多,共有120所高校。
低空经济是指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载体,通过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把低空经济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低空经济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目前,已有6所高校首批开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更多高校拟增设该专业,将如何助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安徽大学是拟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专业负责人、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杨利霞告诉记者,增设该专业主要是为了满足地方发展低空经济产业的需要。
杨利霞介绍:“合肥市也是低空经济国家试点的城市之一。我们比较看重的是网络这一块,因为我们是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基于低空复杂电子环境下的信息网络监管去培养人才,主要是这个特色方向。”
据介绍,安徽大学的人才培养将聚焦低空通讯通信网络与空域管理方向。安徽大学在专业设置申请表中也提到,本专业依托安徽大学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与“信息与通信工程”两大一级学科的优势,以低空通信与网络为基础,聚焦“探测-通信-计算-智能-导航”融合的智能化平台软件及嵌入式软件开发,培养兼具系统设计、算法开发与工程实施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杨利霞说,根据调研,市场对该领域的人才需求很大。
他表示:“省域经济这块,需求目前还是蛮大的,因为前期几乎是没有的。我们是地方大学,承载着这个地方人才培养的任务,所以政府提出了,在产业发展背景下需要专业人才去配套。我们就有两个博士点,一个硕士点支撑了这个交叉学科的发展。”
南京邮电大学也是拟增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专业负责人、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邹玉龙告诉记者,学校增设这个专业有很好的基础。
邹玉龙介绍:“我们学院也是国内最早系统开展信息通信技术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我们培养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特色,要跟我们前期的优势结合起来。我们一定是围绕低空信息网络,来培养相应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们学校在2021年年底就专门成立了空天地海通信技术一体化研究院。2025年我们也参与制定发布了支持低空智联网服务的5G网络规划建设技术规范,这些工作都是跟低空是直接相关的,也为我们学院未来培养低空技术领域的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邹玉龙还介绍,他们还申报了该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未来打算建构形成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
他说:“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们国家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达到1.5万亿,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体量非常大,增长态势也非常快,所以它相应的就业需求非常旺盛。”
智能自动驾驶飞行器科技企业-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薛鹏对记者表示,随着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既懂技术,又懂空中交通规划和运营的人才,将会十分抢手。
薛鹏说:“它是一个比较跨领域的,比如可能他要懂飞行器设计、飞机运营,可能对(应用)场景多少有一些了解。飞机都有运营点,有起降点,这些起降设施的规划,可能都要跟地面的交通规划,跟空中的交通规划,都要有衔接。”
航空器科技企业——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谢嘉也告诉记者,未来的低空经济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经济生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从业者有相关技术知识储备,商科的知识背景即运营能力也不可或缺。
薛鹏建议,拟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高校,要围绕当地相关产业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更有针对性。
他认为:“要有一些特色,对产业来讲要有针对性。比如电动的航空器,可能在电控、电机、电池等飞控这一块下功夫。另外可能有些低空经济的一些专业,要倾向在经济层面,未来飞机怎么运营。”
今年9月,已开设低空经济与工程专业的6所高校将迎来首届本科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开设该专业的首批高校,该校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教师曹九发介绍,他们的人才培养将有不同的方向。
他说:“未来我们会有一些偏向于无人机设计控制,有一部分会偏向于无人机的系统管理,还有一些低空方面的交通运输管理方向。”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对中国之声表示,高校大规模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国家战略导向、产业升级需求与教育体系改革共振的结果。
宋向清表示,这一现象既反映了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势头,也暴露出新兴领域人才培养的深层挑战。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扩张,是中国抢占全球低空经济制高点的关键落子。这一过程既要把握产业爆发期的窗口期,通过政策协同、产教融合加速人才供给;也要保持战略定力,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质量滑坡。唯有构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场景落地”的闭环生态,才能让低空经济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则表示,高校应理性增设热门专业,量力而行,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切忌“一哄而上”,防止今天的热门专业成为明天的冷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