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开罗6月30日电 记者手记|这座中埃共建的工业园区何以生机勃勃
新华社记者张健 姚兵 马晓成
管理人员忙着接待一批批前来投资考察的客人,厂房内工人们围着嗡嗡作响的机器忙个不停,刚落成的车间正调试着从中国运抵的设备,而荒漠中圈起的地块预示着一座新工厂即将拔地而起……新华社记者近日在中国和埃及合作打造的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泰达合作区)看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埃及‘2030可持续发展愿景’的发展目标契合,正是埃中产能合作蓬勃发展的大背景。”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总局主席瓦利德·贾迈勒丁对记者说。
“我们去年接待了350个团组,今年热度更胜去年,最忙的一天接待了14拨客人。”园区管理方埃及泰达特区开发公司招商部经理高瞻表示,“现在的情况已超出我们的预期。”
“基本每天都有考察团来,忙的时候一天接待三四拨。”埃及彩蝶纺织股份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利方说。
记者了解到,泰达合作区自去年开始迎来了企业入驻和投资考察的高潮。截至目前,泰达合作区共吸引185家企业入驻,吸引投资额约30亿美元,累计销售额超过53亿美元。
“从企业规模上看,原先中小型民企居多,这两年上市公司的大型项目爆发式增长,仅去年一年就有8个行业龙头项目落地。从决策周期看,过去有的项目从考察到落地长达5年,而去年决策最快的一个项目从开始接触到签约买地只用了1个月。”埃及泰达特区开发公司执行董事曹慧说。
不仅决策周期缩短,项目建设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今年5月初,经过一年建设的新兴铸管埃及工厂投产。新兴铸管(埃及)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马冶透露,投产伊始,他们已经拿到来自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的订单。
早期入驻的企业也把规模越做越大。“我们一期项目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后来我们把一期项目的利润投入16万平方米的二期项目中。”生产毛毯的埃及泛洋雷楚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宏祥说。
泰达合作区还为企业落地生根提供了优质服务。贾迈勒丁介绍说,合作区不仅成功引入中国投资者,还为埃中双方的沟通“穿针引线”,帮助双方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
曹慧自豪地谈起合作区的未来:目前合作区共7.34平方公里的土地已售罄,他们正与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总局洽谈,计划再扩展3平方公里,新区域的目标企业也已基本锁定。
埃及《金字塔报》总编辑马吉德·穆尼尔认为:“泰达合作区为埃及带来大量的中国投资和企业,也带来埃及急需的发展工业区的专业知识、技术和装备,帮助埃及填补了一些产业空白。”
此外,据统计,园区已为当地约1万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在许多埃及人眼中,这里是实现梦想的地方。
巨石埃及玻璃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巨石埃及公司)计调物流部副经理、埃及人迪娜·马哈茂德·哈桑在园区内的一间厂房里对记者说:“12年前我刚来的时候,这间厂房不存在,外面的花园和餐厅也没有,附近更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的工厂,而现在这里不断有新工厂开工,人气越来越旺了。”
有的埃及人通过奋斗晋升到管理岗位,迪娜就是其中一位。她2013年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了巨石埃及公司。“我本来打算做英语老师。但后来我申请了这里(的工作)。被录取后,我的人生就彻底改变了。”迪娜说,她从生产计划员的初级岗位开始,通过努力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责任,生活也不断改善。
“如果12年前我没有加入巨石(埃及公司),就不会有现在的生活。”迪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