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地区日土县热帮乡,龙门卡村静静坐落于高原牧场间,这里是牧民们世代生活的家园。回溯至60年前西藏自治区成立之初,受限于交通闭塞与自然条件,龙门卡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薄弱,是典型的高原牧区村落。
6月10日晨光初绽时,记者一行走进龙门卡村,一排排红檐白墙的二层藏式民居在霞光中熠熠生辉,仿佛被镶上金边。屋顶之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青灰色的水泥路宛若灵动的缎带,串联起家家户户,门前新植的班公柳嫩芽初绽,毛茸茸的绿意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
从“逐水草”到“稳安居”
村民阿多的新家,就在这片崭新的民族村寨之中。59岁的阿多家中,院落整洁明净,孙子孙女嬉笑玩闹的欢笑声此起彼伏。屋内,藏式木柜古朴典雅,传统炉子暖意融融,桌上摆放的糖果奶渣,更添几分温馨。
阿多是在今年3月迁入新居的。起初面对记者还有些拘谨,待知晓来意后,他渐渐打开了话匣子。
“我打小就住在跟着草场迁徙的黑帐篷里。一到冬天,刺骨的风雪直往缝隙里钻。”回忆往昔,阿多眼中满是酸涩,“转场的时候,全家老小要拆帐篷、捆牦牛,驮着全部家当走上几十里路,日子过得太苦了。”
图为阿多正在刚搬入的新房院内与孩子玩耍 本报记者 洛桑旦增 达珍 永青摄
成家后,阿多用多年放牧攒下的积蓄,在冬季牧场盖起一间30平方米的石头房。“终于不用再追着草场跑,也不用担心屋顶漏雨了。”但房子狭小,客厅兼卧室,半间屋子都被床铺占据,生活极为不便。寒冬时节,单薄的墙根本挡不住凛冽寒风,半夜还得起身添柴生火,吃水更是要跑老远凿冰取水。
2006年,随着农牧民安居工程落地,阿多一家搬进了80平方米的土坯房。那一刻,他的心里更是喜上眉梢。“卧室、客厅、厨房一应俱全,一家人终于不用挤在一起,院子里还有水井,打心底里感激党和政府的关怀。”阿多说。
2022年起,龙门卡村启动民族村寨项目,总投资1.76亿元。项目新建234套人均25平方米的居民安置房,配套工程同步完善。“做梦都没想到,能住进这么敞亮、设施齐全的新家!我们家11口人,分到了最大的125平方米的房子。”阿多感慨,“多亏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每平方米自己只出500元,62500元就圆了安居梦!现在家里通了自来水,24小时不断电,这就是我心心念念的家啊!”
“软黄金”铺就致富路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如今,牧民们的生活焕然一新,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革。2021年,阿多家将279只白绒山羊、50只绵羊入股村里的牧业改革合作社,不仅解放了劳动力,家人还能从事其他工作,拓宽增收渠道。“以前就靠卖牛羊肉,现在赚钱路子多了。去年靠牧业改革合作社和村里其他产业的分红,还有打工收入加上政策性补助,收入有近20万元,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阿多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离开阿多的新家,记者一行来到村委会了解产业发展情况。“我们村目前共有9个实打实的产业,正带领全村上下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龙门卡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洛桑嘎旦告诉记者。
记者跟随洛桑嘎旦来到龙门卡村白绒山羊养殖基地,听老一辈村干部说起,2003年前后,以80只母山羊为总规模的“乡镇企业”,作为如今白绒山羊产业的“前身”,是龙门卡村唯一的集体经济。当时的效益仅仅只够维持合作社运转,并不能为村民带去实实在在的利益。
现如今,白绒山羊产业已然成为龙门卡村的支柱产业,所产羊绒品质优良,曾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质奖”等多项荣誉,被称为当地“软黄金”。
在村后碧绿色的昆珠错湖畔,成群的白绒山羊正悠然地吃草。洛桑嘎旦指着羊群介绍:“截至2024年底,我们村共养殖白绒山羊33773只,白绒山羊养殖创收600余万元,其中光羊绒收入就有260余万元。”
产业花开别样红
龙门卡村“一羊”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标准农田和土地平整项目的建设。其人工种草项目为白绒山羊的繁育生长提供了坚实的饲料保障。
图为龙门卡村人工种草基地内 村民正在收草 本报通讯员 格桑珠多 摄
人工种草一般在每年6月前后播种,生长周期可持续至深秋,是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绿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人工种草见效快、收益好,成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022年5月,为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在县乡村振兴局的大力支持下,人工种草项目顺利实施。
当年,村上620亩人工种草基地土地平整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并在阿里地区科技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了500余亩的饲草种植试验。经过精心管护,深秋时节,首批牧草迎来丰收,不仅满足了村里白绒山羊的饲料需求,还通过出售干草增加收益。
“我们这里水资源丰富,适合优质牧草生长,人工种草既能防风固沙,又能增加收入,还能为村上‘一羊’产业作贡献,真是一举多得。”洛桑嘎旦说。
基于2022年的成功实践,如今,龙门卡村进一步加大投入,将人工种草面积扩大到1510亩。2024年,基地收获鲜草420吨、干草250吨,向县农业农村局售出干草纯收入45万元,收益直接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
目前,人工种草基地已步入稳定发展阶段,种草、施肥、灌水、收割等一系列环节全面展开,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从土地翻耕、草种播撒,到日常灌溉,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力。“我已经连续4年参加村上的播种和干草收割工作了。每年劳作两个月,收入可达1.6万余元,年底还能领到分红。今年年初,村里还安排我去县上参加种植技术培训,让我进一步提高了种植技术。”人工种草基地技术工石努加措说。
2024年,龙门卡村人工种草项目为全村发放务工费38万余元,今年预计发放30万元村民务工费。通过发展人工种草产业,龙门卡村走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新路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白绒山羊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人工种草项目的成功实践,是龙门卡村近年来产业振兴的生动写照。如今的龙门卡村,与60年前相比,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逐步培育起9个特色产业,涵盖养殖基地、苗圃基地、加油站、砂石料场等多个领域……
产业多元化让村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产业兴、乡村美、村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愿景正在这片土地上一步步变为现实。
来源:西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