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慧慧
“假如我是一名乘客……”今年47岁的张福生每一次出车前,都会默默在心里问自己一遍这个问题。
成为西宁公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运营调度指挥中心城南调度分中心五队2路驾驶员的十余年里,他秉持“对待工作要真心、车辆检查要细心、安全驾驶要耐心、文明服务要热心、帮助乘客要爱心”的“五心”工作法,每日穿梭于大街小巷,铺就了近六十万公里的平安路,是百万乘客的“守护者”。
4月26日,凌晨3时30分起床,4时出门,10分钟左右车程抵达团结桥站点,做好对车辆安全检查的必修课后,驾车接上所在区域沿途的驾驶员并将他们送至各公交场站开始每天的出车任务,随后自己正式出车……
这份工作时间表并不是仅此一天,而是贯穿于张福生的日日年年。他不仅与乘客相遇在每一个高原的清晨,还主动承担起西宁公交集团职工通勤车的责任。
“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是一名党员,也是行车组长,这本身就是我应该做的。”张福生语速不疾不徐,正如他工作、处事、为人一样,踏实又细致。
张福生所驾驶的2路车是西宁公交集团的主线路之一,贯穿西宁市东西大街的主要干道,途经商业区、学校等,客流量大,人员密集,车况复杂,一次运营任务往返需要两个多小时,日运营里程近200公里。
驾驶室虽小,却是张福生履行职责的主战场。在这里,一个方向盘、一排按键,一年四季的景色在车窗外不断变化。无数次的起步、拐弯、停靠,在外界看来,这样的循环往复或是枯燥乏味,张福生却乐在其中,干得津津有味。在12.5米长的车厢里,是留下了诸多温暖,也收藏着一段“忘年交”的友情故事。
“前几年的一个冬日,我在湟光站点,遇见一位老人拄着拐杖候车,他行动不便,手里还拎着重物,颤颤巍巍的,车辆停靠后,我就搀扶他到座位上……”张福生娓娓道来,一番询问以后,他了解到因子女在外出差,老人只能孤身一人到医院做康复。
于是,张福生便说:“明天这个时间您还可以继续坐这辆车,有需要我帮助的您尽管说。”这让年近七旬的马忠海心里暖暖的。一天、两天、三天……连续半个月的理疗康复,张福生都会细心搀扶他上下车。
后来,途经湟光站,张福生偶尔会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到达终点站后,马忠海都会取出特别准备的特色糕点、水果、奶茶等。
“张师傅,谢谢你对我的照顾!”每每面对马忠海的这句话,张福生都会握住他的手相互致意。
如今,马忠海跟随家人赴外地生活,两人的联系却未曾断开,线上的问候和期待再见的热切让两人互相牵挂着彼此。
在多年的驾驶生涯中,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行车时特别留意张贴实习标志的车辆、出租车、电动车;对于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乘客上下车,主动延长停车时间;遇到学生,会及时提醒他们在车内注意安全……张福生从平凡举动和微小细节入手,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岗位上兢兢业业。
不仅如此,张福生乐于分享,积极热情的工作状态也深深感染着身边的人。说起“张福生心灵驿站”,西宁公交集团的一部分驾驶员都会竖起大拇指点赞。
忙碌之余,在一次次沟通聊天中,他毫无保留地向同事分享自己的全部行车和服务经验,也积极帮助年轻驾驶员尽快适应角色,找到职业认同感。为了让“张福生心灵驿站”更专业,他在闲暇之余,阅读心理学书籍,让“安全行车不侥幸、服务热情不降温、技能提升不停步、奉献担当不打折”融于日常,做在经常。
“张师傅待人诚恳,每次同他交流都很轻松,就像‘充电’一样,让我不断前行。”“他一直在向阳生长,更重要的是,他还把这份温暖在无形中传递给我们。”“我们是群众归途的守护者,在做好服务方面,他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从乘客到同事,张福生将心比心,以心交心,立足本职,将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收获了好评。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身穿公交制服的张福生身披“全国劳动模范”红色绶带,手捧荣誉证书,露出标志性的温暖笑容。
“全国劳动模范”这一荣誉,让张福生不禁想起自己曾经的车队队长郭晓华,她也曾获得这一荣誉称号。
多年过去,在西宁公交集团持续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加大新能源车辆投放力度,提升绿色出行服务品质的过程中,“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也在不断地传承弘扬。
“郭队是我的榜样,能够同她一样,获得这份荣誉,让我倍感自豪。这也让我更加坚信平凡岗位也能成就不凡事业。只要肯钻研、敢担当,人人都能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奋斗者。”张福生坚定地说。
21时许,张福生回到了西宁,休整后,他将又一次奔赴营运途中,用饱满的热情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砥砺奋进,将每一位乘客安全送达……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