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上蒸汽裹挟着酱香升腾。稍有闲暇,李慧蓉就会待在厨房,这是她与家人难得的温情时刻。置身烟火气中,一丝不安慢慢消散。
李慧蓉的这份不安,来自于生活、工作,更来自于未知:5个月前,作为一名80后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她离厦入沪,成为厦门国贸地产集团派驻上海的首批“监督尖兵”。
2024年7月,国贸地产业务完成归核升级,纪检监察工作也迎来新的挑战。面对业态增多、规模扩大、业务复杂的新形势,国贸地产纪委积极探索基层监督、异地监督新路径。正是在这样的关键时点,李慧蓉带着自己对纪检工作的体悟,开始践行充满未知的企业廉洁防线守护“异地派遣”新模式。派驻期间,她以“武火破局、文火滋养”的火候哲学,在上海织就了一张有力度更有温度的监督网,让制度的“香气”浸润每个业务细胞。
武火淬炼:因敬畏而生的较真劲
10月21日,李慧蓉带着丝丝不安与兴奋,终于踏足了上海。生长在福建南平这座古色古香小城的她,此刻站在曾经仅存于想象当中的现代化“魔都”面前,心跳也不由得随着这里的生活节奏加速起来。
除了陌生城市产生的直观压力,此次“外派”任务也让李慧蓉感受到双重压力:一是公司体量大、人员多、业态复杂,尤其对于入职不久、尚在磨合阶段的她来说,外派更意味着重启适应;二是“异地派遣”纪检监察工作也是公司的首次尝试,如何开展工作,还要自己摸索。
但在未知、压力催化的不安的背后,她也隐约察觉到了内心的“小激动”——那是一种被推着向前走的紧迫感。她知道,外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所以,她选择把不安和期待装进行囊,义无反顾地“撸起袖子”,拿出一贯的“较真劲”,准备以“武火”破局。
在很多人眼里,李慧蓉都是一个较真的人。而在李慧蓉自己眼中,纪检工作中较真,有着不一样的分量:因为敬畏,所以较真。在她看来,纪检监察工作是守住企业良性发展的最后一道防线。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意味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面对高强度和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也意味着要追求更多的“真”。
李慧蓉开始了在上海的一次次“较真”。第一个棘手问题是:如何确定监督检查的 “小切口”。初来乍到的她,在看相关材料时常常一头雾水,只能线上线下各种求教:为了找到重点监督领域和环节,反复学习相关制度、权责指引,从制度流程倒推关键关注点;查阅历史资料,寻找发生频率较高的问题;遇到难题,不羞于发问,尤其是向各种有经验的同事、前辈请教。就这样,她一步步积累,做足准备。
为了将工作落实落细,李慧蓉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事项也越来越密集。父亲李金华记得,有次去上海看她时,她发着高烧还在准备会议材料,回家时脸色蜡黄,父母看着心疼却帮不上忙。提及自己的种种细节控,李慧蓉表示“锱铢必较”才是应该有的工作状态。
学法律出身的李慧蓉,一直坚持着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理念。在“杂家+专家”的坐标系里,她校准着监督刻度。李慧蓉认为,纪检工作既要当“杂家”也要当“专家”。“杂家”是要熟悉经营中的各种业务,只有懂业务,才能懂监督;而“专家”则是对法律法规的知识储备,才能在看到现象的时候及时反应其背后的本质,做一名真正的行家。
文火滋养:以服务慢炖监督醇香
以“武火”的较真劲逐步打开工作局面后,李慧蓉的不安逐渐消退。
随着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她也越发觉得,纪检工作者不是以查办案件,处罚人为目的,而是一位“服务者”,为企业良性发展、健康发展守好底线。
“就像做饭一样,有时候要用猛火,有时候又要文火慢炖。”在贯通监督体系过程中,她也展现出了独特的柔性智慧,并以此不断感悟纪检工作的服务属性。
在很多人眼中,企业纪检工作似乎总被一层迷雾笼罩:有人觉得纪检跟企业发展毫无关系,有人将纪检与公司法务混为一谈,有人对纪律审查流程不清不楚……李慧蓉以春风化雨的解释驱散认知迷雾。在部门同事眼中,她做事沉稳、耐心、周到,尤其在与女调查对象沟通时,能够积极发挥出女性耐心、细致的特点,让对方放下思想包袱,及时改正问题。
“清风护企”工程的砂锅里,近百个问题线索正在文火慢煨。她俯身核验整改台账的身影,逐页比对数据的指纹,反复校准的专业刻度,主动请教时谦逊的姿态,都在为监督体系注入温度。自嘲“脸皮厚”的她,实则深谙融合之道,这“厚”里裹着的,是纪检人特有的赤诚,是对纪检火候的把控。
极具亲和力,使得李慧蓉成为身边人独特的“调味剂”。父亲李金华笑言:“别看我女儿从事的是纪检监察这种不太讨喜的工作,但她在实际工作中人缘还挺好,这让我们很是放心。”
最动人的文火,藏在制度落地的细节里。为充分发挥监督“探头作用”,了解项目特色及行业情况,李慧蓉多次主动深入上海虹桥璟上、海屿佘山、西派海上等项目现场,熟悉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围绕公司2024年监督计划开展实地工作。
汇总材料时,李慧蓉碰到了令她头疼的难题:由于部分下属企业人员变动,有的纪检工作者还是兼岗,对同一份通知的解读差异很大。有时,为了解释清楚,她要花费3天甚至更久。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沟通成本,下发通知后,她特意组织了线上答疑,为通知内容和填报规范制定统一模板,详细备注每个填报点,让相关企业和经办人一目了然,这个难题也迎刃而解。
在后续工作中,她常和同事们交流,分析日常工作存在的风险点,提出监督建议。让她欣慰的是,经过反复交流,很多下属企业开始主动思考监督工作,监督网越织越密。
这或许就是文火滋养的妙处:不必烈焰烹油,只需以服务为薪,终能令监督的醇香弥漫。
众人拾柴:薪火相传的温暖防线
“纪检没有英雄主义。”在李慧蓉看来,不论“武火”还是“文火”,要真正为企业发展构建起有力防线,更要众人拾柴,一起将监督的火烧旺。
在完成上海地区派驻式监督工作的同时,李慧蓉还要协助完成厦门总部监督工作的计划安排和跟进协调:主动与营销管理部、建设管理部等部门深入交流,探讨如何一体联动提升监督质效;充分利用建设管理部季度巡检、内控审计部营销专项审计等内部监督,贯通协同机制,信息共享,检查采购事项及案场管理多次,抽查采购事项十余项,释放联动监督叠加效应。
正是这种多方协同、上下联动的“监督交响”模式,让李慧蓉起初的那种不安彻底化解。“独焰易熄,众炬成城”,她深刻意识到,纪检监察工作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协同联动。这,已然成为李慧蓉坚守的工作哲学。
“我希望纪检工作给人的感觉是既有‘力度’也有‘温度’。”李慧蓉如是说。未来,她希望以“力度”筑牢防线,以“温度”凝聚共识,做好企业良性发展路上那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
工作之余,厨房是李慧蓉的精神疗愈所。看着各种食材在砂锅里慢慢炖出香气,就像纪检工作——遵循制度火候,耐心等待廉洁文化浸润人心。将“火候哲学”融入监督工作,是李慧蓉对工作和生活独有的理解。在武火中淬炼韧性,在文火中滋养初心,最终熬出护航企业的廉洁清香。
正如砂锅里缓缓升腾的热气,李慧蓉们也将无声而坚定地将制度的“香气”悄然浸润企业的每个角落,继续守护企业廉洁发展的“火候”防线。
来源:新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