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重庆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三级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07:5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赵伟平

4月8日,聚力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现场会在铜梁区举行,重庆琪金食品集团负责人林其鑫作为参会企业代表,进行了现场交流发言。

林其鑫说,近年来,在大数据、物联网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荣昌猪实现了从传统养殖到标准化养殖再到数字化养殖的转变。

事实上,荣昌猪发展历程的变化,正是重庆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真实写照。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对生猪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采访调查。

制定10项标准

从靠经验养殖向标准养殖转变

“老刘今晚就别喂食了,明早我们过来收猪。”4月24日一大早,刚喂完猪、打扫完猪圈,荣昌区双河街道高丰村生猪养殖户刘长富就接到琪金公司相关负责人张建军打来的电话。别看刘长富现在对养猪干劲十足,但三年前他可是为养猪伤了神。

2018年见生猪行情不错,49岁的刘长富便返乡养起了猪。“祖辈有养猪的习惯,自己从小也跟着父母一起养,经验还是比较丰富。”刘长富说,当年他喂养的10多头荣昌猪就让他赚了一笔。

但好景不长,生猪价格的直线跌落以及非洲猪瘟的双重影响,影响了刘长富的养猪事业。

荣昌猪是世界八大优良种猪、中国三大名猪品种之一,因外表酷似熊猫以及优良的生产性能和口感风味而得名。仅荣昌当地就有近10万户、26万多人养殖,常年存栏荣昌猪20万余头。

但与外种猪相比,荣昌猪也有不足——生长速度慢、脂肪较多,同时养殖成本稍高,养殖周期长,导致部分养殖户有“养不起、卖不掉”的顾虑。

后来,刘长富只好选择养殖周期短、生产成本投入低的外种猪。但由于生猪行情持续低迷,加上靠传统经验养殖,他同样没赚到钱。一气之下,他索性在2020年关掉了猪圈,放弃养猪。

为重拾农户对荣昌猪的养殖信心,2021年,荣昌一方面探索出“联合养猪,共同致富;联合开店,共同创业”的“两联两共”模式,并由琪金公司提供“统一仔猪、统一保险、统一标准、统一防疫、统一价格、统一回收”服务,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另一面,重庆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联合荣昌区畜牧发展中心紧紧围绕“一头猪”做文章,先后制定并发布了《猪精液稀释保存剂》《荣昌猪仔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等10个地方标准,涵盖荣昌猪生产、屠宰、加工、肉质等全产业链。

这些措施让刘长富打消了顾虑,当年底他便与琪金公司签订了10多头荣昌猪的代养协议。“公司出仔猪,我按要求进行标准化喂养,公司保底回收。”刘长富说。

构建生猪产业大脑

从会养猪到“慧”养猪转变

4月28日,荣昌区广顺街道的琪金·荣昌猪资源保种场内,在智能饲喂系统的精确引导下,饲料通过自动料线运输到食槽内,而喂食记录等数据,则被上传到云端平台——重庆“生猪产业大脑”。

这是重庆“生猪产业大脑”的一个应用场景。

去年6月,重庆“生猪产业大脑”正式上线发布。该平台在生产、监管、消费、服务四大场景方面,实现了用数据来智慧“养”猪,提升了养殖效率,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保种场内,配套建设了电子测定站、电子饲喂站、自动料线、自动环控系统及大数据服务等智能化软硬件设施设备。这些养殖数据,被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下属公司、国农(重庆)生猪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收集,纳入“生猪产业大脑”的数据库。

“同时,我们在打造‘生猪产业大脑’的过程中,汇聚了大量行业部门和企业的数据,用‘数据’作为‘猪饲料’,通过数据采集共享、分析挖掘、建模,帮助养殖户建设智慧猪场。”国农(重庆)生猪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产品总监王娟介绍,在“生猪产业大脑”的帮助下,目前已有100余户养殖户建起了智慧猪场。

“现在的智慧养猪场,一个人就能管理3000头猪。”荣昌区吴家镇养殖户刘钢说,得益于“生猪产业大脑”数字化服务,如今他在办公室通过电脑就能实时监测到圈舍温度、猪只体温、饲料消耗量等猪只饲养情况,比过去反而轻松了不少。

目前,通过探索应用“生猪产业大脑”等各类系统平台,实现系统化、要素化、智能化、生态化养殖。目前,生猪产业大脑融合了5000多万条数据资源,形成产业能力组件11个、算法模型37个、产业知识49万条。纳入的市场主体包括养殖户18万家、贩运户1.2万个、屠宰场181家、商户1.2万家。

探索楼房式养猪

实现养殖成本效益“一降一升”

4月27日,丰都县树人镇大石板村。在一处平坝上,矗立着一栋7层高的楼房。这栋楼房不是住宅民居,也不是乡村旅馆,而是一座种猪场。

这是重庆农投肉食品有限公司在重庆的首个楼房养猪项目,该猪场建筑面积仅为15亩,饲养人员只有二十来人,却养殖了3000头母猪。

为何农投肉食品有限公司要让生猪“住”进楼房?

重庆多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猪规模化养殖。早在2018年,重庆农投肉食品有限公司就准备在重庆选址建设一座养殖规模为5000头的平房式猪场,但受限于重庆地形地貌,以及基本农田保护、林地保护和生猪防疫等要求,选址工作进展缓慢。

“平房式猪场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农投肉食品有限公司陈华云介绍,规模为5000头的平房式猪场建设面积至少需要80亩土地,公司在合川、永川、荣昌、彭水等区县选址,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场地。

当时,全国有一些生猪养殖企业已在试水楼房养猪项目,通过让生猪“上楼”,缩小猪场面积,提升养殖集约化水平。

2021年9月,重庆农投肉食品有限公司便在石板村建立了一座楼房,两个月后引进种猪正式投入生产运行。

陈华云说,该项目中的种猪大楼占地面积仅为15亩,满产状态下可养殖5000头母猪,算下来,1亩土地能养殖330多头猪。而传统的平房式猪场,1亩地只能养殖60多头猪。相比之下,楼房养猪能节约80%以上的土地。

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探索集约化的“楼房式”养猪,去年,全市生猪出栏1822万头,能繁母猪保有量101.2万头,连续12个月处于绿色合理区间,生猪产业已由数量发展向质量发展转变,呈现出转型升级的良好势头。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探索生猪养殖向标准化、现代化、绿色化、高效化转型,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端稳老百姓的“肉盘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