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不困于“一域”方能谋全域之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0:12:00    

全市“四上”企业净增200家以上,总量突破2000家,提前实现三年目标任务。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梅州坚持“一县一策”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优势产业,GDP百亿元以下的县实现清零。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4月14日,广东县域经济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发布“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后的首部《广东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蕉岭县、兴宁市在广东县域经济发展潜力评价中跻身前十五;梅县区在非广州、深圳的市辖区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排名中,同样闯入前十五。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板块,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镇村,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并非梅州当下才进行的课题。

近年来,梅州落实“百千万工程”,从“过日子思维”转向“发展思维”,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推动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

把县域发展的短板转化为梅州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2023年7月,梅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印发《梅州市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全市8个县(市、区)为主体,让县域强起来、富起来、旺起来。

县域要强,梅州坚持靠新型城镇化增强吸引力。2023年,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新增省级试点1个,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52个。丰顺“老旧小区+片区改造”模式全省推广。近日,平远县、丰顺县成功入选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第二批试点县(市)。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梅州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学校、医院、文化场馆等公共设施,加强县城的交通网络建设,优化公交线路,改善道路通行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县域要强,梅州坚持靠产业化增强竞争力。2023年,坚持“一县一策”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优势产业,10个省级工业园区(含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3%,GDP百亿元以下的县实现清零。全市“四上”企业净增200家以上,总量突破2000家,提前实现三年目标任务,市级“反向飞地”建成运营,25个特色产业入选《广东省县域特色产业目录》。

以“土特产”文章为抓手,梅州8个县(市、区)深挖特色资源,大力发展金柚、茶叶、油茶等优势产业,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产业、生态、文化协同发展,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县域要强,梅州坚持靠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梅州积极推进扩权强县和强县扩权改革,着力增强县域发展自主权和镇街履职能力,大力实施“免费梅州”政策,变“资源存量”为“发展增量”。

率先在全省将50项市级行政职权事项及公共服务事项委托典型县镇村实施。“行政审批事项100%网上受理、100%网上办结”改革不断拓展,以点带面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三块地”集成改革成效明显,梅县、平远、蕉岭案例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

县域要强,梅州坚持靠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屏障。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梅州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

一方面,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坚决守护好梅州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让绿色成为县域发展的鲜明底色。

行至半山路更陡。不可否认的是,梅州县域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困境。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

一是“破与立”的劲头不足。部分县域干部群众存在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面对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习惯于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路径,缺乏开拓创新、勇于突破的精神。

二是“单与多”的转型乏力。产业结构单一问题在梅州部分县域较为突出,经济过于依赖某一产业或资源,缺乏多元化发展。这种单一的产业格局使得县域经济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打破这一格局、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方面,进展缓慢。

三是“引与留”的困境仍存。由于县域地区在生活环境、职业发展机会、薪酬待遇等方面与大城市存在差距,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尽管梅州各县(市、区)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人才的潜力难以得到充分释放。

四是“守与变”的矛盾凸显。在梅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虽已深入人心,但在部分县域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守”与“变”的矛盾却日益凸显,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进程缓慢。

从地图板块来看,发展县域是做好“一域”的工作,从发展成效的亮点纷呈与现存问题的深刻剖析中,能清晰地认识到县域发展绝非孤立于一隅的“一域”之事。

县域兴则全市兴。梅州要如何在县域发展中破局突围、实现全面振兴,已然成为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不困于“一域”,立足县域谋突破,跳出县域发展县域,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开放的思维、更创新的举措推动县域发展,或许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向。

突破产业“域”,构建多元产业格局。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健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抓住产业这个根本,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壮大各县(市、区)主导产业,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打造一批富民强县的特色产业集群。

县域内部深挖特色。各县域需立足“一县一特”精准发力,例如梅江区聚焦烟草、电力、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现代农业和食品加工5个百亿产业;蕉岭县围绕绿色建材、资源经济、大健康产业重点推进;大埔、丰顺等地聚焦陶瓷、电声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群,推动跨县产业协作园区建设,打破县域间同质化竞争困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县域外部协同合作。充分利用梅州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的政策优势,依托“反向飞地”,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人才飞地等创新平台。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分工,重点承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转移,实现“研发在外地、转化在县域”的协同创新。此外,建设大湾区“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优质供应基地和旅游重要目的地,加强与大湾区的经济联系,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

突破空间“域”,建设美丽宜居城乡。抓住县城这个载体,以生态优先、城乡统筹为原则,推动城乡资源高效利用与城乡品质提升双向赋能。

生态资源转化上,依托县域丰富的森林、水资源,发展生态林业、林下经济,开发天然饮用水、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同时,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生态资源的高效转化和利用。

城乡建设推进中,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构建外联内畅的交通网络,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县城打造高品质生活圈,完善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设施;在镇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污水管网改造、垃圾分类处理,建设“一村一品”特色村落,保留乡村风貌与乡土气息。

公共服务优化上,推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完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突破人才“域”,汇聚创新发展动力。结合“免费梅州”政策,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发展体系,破除人才流动壁垒,为县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精准引进人才。实施“靶向引才”策略,精准对接梅州县域产业发展需求,绘制“人才需求图谱”。针对现代农业、电子信息、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靶向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创新团队。设立“人才飞地”,为外地人才提供便利条件,使其无需常驻梅州也能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培育本土人才。构建“双轮驱动”培养模式,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嘉应学院、梅州职校等本地院校与县域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设定制化专业课程,培养本土实用型人才。同时,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开展“头雁”培育工程,提升乡村人才综合素质,为县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突破政策“域”,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梅州各县(市、区)要积极突破政策“域”,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

一方面,用好用足现有政策,如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政策等,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结合县域实际情况,积极争取针对性的政策扶持,如产业扶持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等,为县域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具体而言,加强县域间政策协同,深入解读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乡村振兴等政策,梳理出与县域产业、资源相匹配的政策条款,形成“政策应用清单”。鼓励各县市区结合自身特色探索“一县一策”,例如针对文旅资源丰富的县域,争取设立文旅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出台旅游用地弹性出让政策。对于农业大县,积极争取农产品冷链物流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

当然,梅州县域发展需要突破的限域不只这些,但可以明确的是,不困于“一域”,梅州县域经济发展需以系统思维破局、以创新驱动突围,方能谋全域之兴。

南方日报记者 黄培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