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事无损检测的九〇后“钢铁医生” ——十二年“问诊”二十五万米焊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5 10:11:00    

原标题:从事无损检测的九〇后“钢铁医生” ——十二年“问诊”二十五万米焊缝

新华日报记者 杨频萍

5月4日上午7点多,在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区的江苏科圣特种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厂房内,中建安装集团南京华建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的无损检测责任师王海浪身着蓝色工装、头戴安全帽,顺着机械升降平台车爬到离地两米高处。这里架放的一个形如圆柱体的庞然大物,正是他和另外两名同事此次出差要检测的设备——由许多根U形管道构成的流化床反应器。

站在流化床反应器前,王海浪发现,整个容器直径3米多,而U形管道直径只有48毫米。大致估算下,管道连接处有700多个焊接头需要检测。王海浪和同事取出前一天已经调试好的检测设备,将探头安装到小直径管道专用扫查器,并与设备连接后,轻轻将扫查器固定在U形管道的焊接接口两侧。

“好,开水!”王海浪发出指令。随着扫查器围绕焊缝两侧转动,仪器上的图像也慢慢呈现,最终形成一幅淡蓝色的相控阵超声检测图像。“这个水起到耦合剂的作用,在探头和工件之间传递超声波。”王海浪告诉记者,所谓无损检测,就像是用X光和B超检查人的身体一样,在不损坏钢铁和设备的情况下,完成对原材料和焊缝的体检,“目前主要有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与渗透检测4种方式。”

相控阵技术不同于传统超声波检测,它由数十个微型晶片组成阵列,通过计算机控制各晶片的激发时间,能像聚光灯一样精确控制声束的方向和焦点。这项技术让检测员拥有了“超能力”,可以“看穿”金属内部的世界。记者在检测过程中看到,王海浪手指微调控制旋钮,变换着探头的角度,从不同方向对焊缝进行立体扫描,“相控检测仪就像给焊接头做了四维B超,能从俯视、正视、侧视等多个角度观察缺陷。”

看似简单的动作,包含着王海浪10年的经验积淀。2厘米的探头,一寸一寸地丈量、检测……他的指尖摩挲,犹如一名医生在把脉问诊。直到中午12点半,王海浪才得空休息。“早上才检查了不到200个,不到四分之一。”王海浪说,速度虽慢,但不能错过一个可能的疑点。

一个枯燥又艰难的检测动作,一做就得两天。“苦吗?”记者发问。王海浪脱下手上的塑胶手套笑着说,能戴着手套,这算是很舒适的工作环境了,“比如有的钢筋间距特别小,手刚好能伸进去,就得徒手上。由于手面要在钢铁上摩擦,两三百个接口检查下来,手常常被蹭得冒血珠。”

多年下来,“难活”“累活”变成了他最好的训练场。王海浪曾负责8台3000立方米球罐的无损检测,需要每天在十几米高的球罐外曲面和罐体内的钢板上爬行工作,胳膊肘、膝盖经常磨破皮结痂,然后再被磨破。刚开始工作时,他就碰到了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检测项目,第一次爬到16米高的钢梁上,他紧张得只敢骑在钢梁上,用屁股蹭着一点点挪过去,“这个项目检测对象焊缝结构复杂,检测方法多样,我向前辈讨教经验,不断自学完善,最终顺利完成。”经历多了,他不仅能在高空钢梁自如行走,更多工作挑战也能应对自如。

下午6点,王海浪终于收工,完成了300多个焊接头的图谱采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当天的重头工作才刚刚开始。“晚上回家,我要花3到4个小时,把300多个图谱从头到尾看一遍,进行系统性研判。”王海浪说,相控阵检测不是简单的“照相”,而是将声学原理、材料特性与实战经验相结合的复杂判读过程。多年的经验让他能够凭借声波反射的振幅、相位等信息,在脑海中构建出缺陷的三维形态。

“发现可能性的缺陷只是开始。”王海浪说,作为无损检测员,要标注每一处可疑信号,“我们的报告决定了设备是使用还是维修更换,每一个字都关系着安全。”多年来,王海浪还保留着一个习惯,设备返修时他会跟焊工师傅一起学习,复盘问题。在他看来,这类似于医生诊疗后的回看和反思,他们的工作都关乎生命。

高楼大厦参天而立,高温高压化工设备连片交织,细节之处却以毫厘为计。自从2013年加入中建安装以来,王海浪累计检测焊缝长度超过25万米,缺陷检出率达100%,在他手下从未发生过一起因漏检、错检造成的质量事故。

今年,90后王海浪获得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颁授的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荣誉背后,更令他感到骄傲的是他与同事共同为中国制造拉起的“隐形防线”。“这是一个属于青年奋斗者的新时代。”五四青年节当天,王海浪格外有感触,“为重大工程保驾护航,我愿做一朵奔涌的浪花,把自己融入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

来源:新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