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浙江省委党校权威解读|赵时雨:建强“县、镇、村”发展轴,扎实推进高水平城乡一体化建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1:1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庆 蔡滢 通讯员 许昌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十五五”规划将谋篇布局。3月4日至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以下简称“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

根据2025年全国两会发布的信息内容,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省份之一,在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文化强省建设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和未来规划,作为中国经济强省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未来将在数字经济、共同富裕、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等领域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浙江样板”。

浙江省委党校作为浙江省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干部培训基地,对于浙江省在两会期间展现的战略定位有着深刻解读。潮新闻特邀浙江省委党校教授,为广大读者权威解析两会精神,深入剖析浙江未来发展方向,共同探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专家简介:

赵时雨,社会学博士,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快健全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加强燃气、给排水、热力、地下管廊等建设和协同管理。面向新时代,浙江如何因地制宜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潮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赵时雨。

潮新闻:浙江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赵时雨:浙江是我国城乡协调发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浙江紧扣“城乡协调发展引领区”战略定位,聚焦乡村产业、公共服务、以城带乡、农民福祉等关键领域,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力求为探索实现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加快迈向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先行示范。

但也应看到,推进更高水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浙江仍面临发展动能减弱、发展空间受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具体体现为山区海岛县的发展步伐不够快、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基础不够稳、城乡共同繁荣尚未完全形成、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程度不高等。下一步,仍需采取更为务实有效举措,扎实推进高水平城乡一体化建设。

首先,发挥县城核心功能,建强“县、镇、村”发展轴。今年浙江新春第一会提出,“以县域为重要单元,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因此,一方面应继续强化县城的核心作用,县城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战略交汇点,通过加强对强县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推动形成更加合理、高效的区域经济布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不断促进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增强产业平台集聚功能,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动人口向县城集聚,发挥县城集聚要素、连接城乡、承载发展、服务乡村的复合功能。另一方面,根据镇域特色制定“一镇一策”,分类建设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以综合实力强、具有带动周边村协同发展的重点村为支点,带动乡村片区组团发展。

其次,创新要素流动机制,激活城乡双向循环。省新春第一会提出,“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因此,一方面应持续深化山海协作工程,继续加强经济强县对山区23县的结对帮扶,引导技术、资本、市场等与山区生态资源结合,促进平台共建、产业共兴、项目共引,推动飞地经济模式创新,建强科创飞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创新,健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数字化改革赋能创新,探索“数字化牵引低碳化”改革路径,以真金白银的大投入,集成精准的大政策,系统重塑的大变革,全面激发山区县发展活力、创新力、竞争力,推动山区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另一方面,持续深入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充分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作用,推进科技资源进乡村,健全金融支农政策体系,鼓励资金进乡村,不断优化农村创业环境,发挥农创客乡村振兴“新引擎”作用。

最后,聚焦地方急难愁盼,因地制宜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针对我省部分山区海岛县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薄弱及以及优质资源缺乏等问题,应紧扣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制定全省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针对高频需求创新服务模式,如尝试打造集成供销、急救、送药、代购、物流等功能的农村公共服务流动体系。此外,同时,围绕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健全常住地公共服务制度,提升地方户籍制度与公共服务的开放性和均等化程度,增强县域的人口集聚吸引力,使更多“新浙江人”融入县域发展,增添县域经济活力。

潮新闻: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浙江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探索,未来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城市更新工作?

赵时雨:浙江作为我国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创新示范省份,近年来将老旧社区改造和城市更新作为突破口,持续聚焦探索城市更新的工作机制、实施模式、支持政策、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在城市更新上取得显著成效,展示了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的坚定决心,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展望未来,浙江的老旧社区改造和城市更新工作仍有一定提升空间。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紧扣居民需求优化居住环境。老旧小区改造既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也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居民需求日益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更新进程中一方面继续发挥浙江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上的优势,坚持将智慧社区、未来社区等新型社区形态作为老旧小区改造方向,为居民提供类型丰富、资源充足的优质公共服务,力求构建更加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更加关注居民参与和反馈,积极探讨老旧小区改造的新路径、新模式,完善加装、运维电梯等付费改造项目的资金来源机制,树立“谁受益谁出资”“谁受损谁获补偿”的原则,让广大居民真正成为改造的受益者和参与者,营造业主主动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社区改造的浓厚氛围。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力争加快形成一批多种类型的自主更新模式案例,逐步完善老旧小区自主更新的政策和标准体系。

其次,优化综合发展质效,多维度提升城市韧性。202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智慧城市。”韧性城市主要指城市能够由社区、行业、机构等主体组成有机系统,在外部急性或慢性风险冲击下具备生存、适应和发展的能力。优化城市的韧性水平,一是建设适配城市发展水平的基础设施,依据人口规模动态研判基础设施需求,优化全局布局,增强城市用地冗余性,以混合功能用地替代单一功能用地,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破解“马路拉链”等风险;二是增强城市气候适应能力,协调多部门合力构建应对洪涝、高温等常见气候灾害的防灾体系,摒弃应对单一类型气候风险的思维定式,建强应对极端天气的应急预案。三是建构为公众赋能的社会治理系统,畅通公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意见表达,提升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维护资源分配的公平正义,保障各群体住房、就业、升学机会,引导基层形成社区韧性,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训街道社区干部、群众,增强基层动员能力、自救互救能力、自我学习能力。

最后,优化配套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模式。当前城市更新项目仍主要延续政府主导模式,造成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民营资本参与城市更新的内生动力不足。应鼓励探索社会资本和其他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更新,通过设立城市更新基金,整合保险、社保基金、银行理财等长期性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分类构建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投融资模式,完善城市更新配套政策法规,为城市更新提供可持续发展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城市更新改造,形成“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人民有感”的新型城市开发建设机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