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思想纵横|杨欣:做强枢纽经济 筑牢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8:53:00    

□杨欣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并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战略部署。河南作为连接京津冀、长三角、成渝三大城市群的战略腹地,坐拥传统铁路干线枢纽、“米”字形高铁网、空中丝绸之路、高速公路枢纽与信息枢纽五重叠加的综合性立体化枢纽体系,具有发展枢纽经济的天然优势。

河南发展枢纽经济条件基础优越

河南交通枢纽地位得天独厚。铁路方面,郑州“米”字形高铁网核心地位突出,京广、陇海干线交会,车流密集,是全国铁路枢纽,大幅缩短时空距离,要素流动加速,有力支撑省内协同和全国辐射。公路领域,连霍、京港澳等高速公路构成经济“高速带”,串联产业园区与城市,省际运输高效,城乡公路持续完善,便捷农产品出村、工业品下乡。航空方面,郑州机场跻身国内前列,国际客运航线广阔,货运航线依托产业集群,电子产品出口量大,冷链物流助力豫品出境,生鲜进出口提升,融入国际航空物流格局,为双循环国际循环增添翼翅。河南产业枢纽优势突出,特色集群助力崛起。郑州航空港区以富士康、比亚迪等为龙头,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产业链完整,产品覆盖国内外市场,成为国际产业分工要地,带动河南外贸发展,并反哺本土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内企业协作高效,产业链完备,凭借枢纽优势,产品快速辐射全球,稳固市场份额,既满足国内统一大市场需求,又为河南融入双循环奠定了基础。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正逢其时

枢纽经济不仅仅是简单的交通运输,更是高效的要素集散、产业联动和市场拓展平台,能够显著提升河南在区域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依托枢纽平台,可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跨境电商、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会展经济等高端服务业,同时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可以摆脱传统产业依赖,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发达的枢纽网络能够吸引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加速流入河南,形成创新活跃的区域生态。

发展枢纽经济,构建高效的物流通道和市场体系,能够有效降低国内商品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促进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大动脉”,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建设高能级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可以有效连接国际市场,吸引国际资源,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链接点和交汇点。枢纽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区域产业集聚和协同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枢纽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能够有效带动周边城镇的联动发展,形成以枢纽城市为核心,周边城镇协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通过产业转移、功能疏解、要素共享,枢纽经济可以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不容忽视的是,尽管郑州已经初步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但与国际一流枢纽城市相比,在多式联运衔接、智慧化管理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协同效率不高,影响了枢纽整体运行效率和综合服务能力。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物流成本高、效率低。同时,河南产业结构偏重,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难以有效支撑枢纽经济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壮大枢纽经济,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构建多式联运体系。一方面,无缝衔接港口、园区内部与外部交通网络,打破运输“最后一公里”瓶颈。让铁路的大运量、低成本优势充分释放,结合公路的灵活、航空的快捷、水运的经济,多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立体物流通道。另一方面,着力推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以点带面,优化联运流程,吸引更多货源集聚,持续提升联运效率与规模,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在航空领域,全力提升郑州机场国际货运枢纽功能,积极引入更多航空公司,加密通往全球各大洲的国际货运航线,不断拓展辐射范围更广的航空货运网络。在铁路方面,加快郑州铁路枢纽扩能改造,更新设施、优化布局,促使铁路货运能力节节攀升。同时,持续完善公路货运网络,通过道路修缮、智能交通系统运用等手段,提升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通行效率,保障货物运输一路畅通。

建设高效率物流信息平台。整合各类物流信息资源迫在眉睫,通过汇聚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数据,搭建统一开放的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打破信息孤岛,确保货主、物流企业、司机等各方参与者能实时共享货物动态、运力情况等关键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同时,大力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全方位提升物流智能化水平,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前沿领域的基建布局,为产业赋能,助力企业实现智能化生产、精准化运营。另一方面,聚焦跨境贸易,打造高标准数字口岸,运用先进技术实现报关、查验、放行等流程电子化、自动化,全方位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增强枢纽经济的产业支撑

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产业。依托枢纽优势,一方面,聚焦高端物流业态,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实现物流全程智能化管控;壮大冷链物流,深耕供应链物流,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培育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带来先进理念与技术,快速提升产业规模与竞争力。同时,鼓励本土物流企业勇拓边界,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整合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

发展临空偏好型产业。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占据着绝佳的地理位置与交通优势,正成为产业腾飞的热土。依托于此,航空维修产业蓬勃兴起,专业技术团队齐聚,为往来航空器提供精细养护;航空制造领域持续发力,引入前沿工艺,打造高精尖飞行器部件。生物医药产业依托高效物流,加速新药研发转化;电子信息产业聚焦芯片、智能终端,抢占科技高地;跨境电商借航空便利,实现全球买卖。多产业协同共进,全力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产业集群。

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食品工业与枢纽经济携手,借助便捷的交通网络,新鲜食材快速汇聚,加工成品迅速运往各地,同时降低成本、提升市场响应速度。装备制造业依托枢纽,大型零部件运输不再困难,原材料供应稳定及时。不仅如此,企业还能利用枢纽优势引入智能技术、绿色工艺,引导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重塑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

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吸引智能算法、机器人研发企业入驻,让智慧赋能枢纽运营;在生物技术领域,招揽生物制药、基因检测项目,以创新成果服务社会;引入光伏、风电企业,保障枢纽绿色能源供应;低空经济蓬勃兴起,发展无人机物流配送等新业态。通过加强产业招商与项目引进,培育一批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集群,为枢纽经济腾飞持续注入强劲新动能。

加强区域协同联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

完善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各地政府、企业代表等定期会晤,共商发展大计。在此基础上,全力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明确各方权责与分工。在交通领域,携手规划建设铁路、公路,打通断头路,实现区域交通互联互通;产业上,依据各地优势,引导上下游产业协同布局,形成互补链条;同时,打破地域壁垒,统一市场规则,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激发区域经济活力。

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一方面,要着力拆除阻碍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流通的“高墙”,让人才不受地域限制,奔赴最能施展才华之处;使资本流向潜力产业,精准助力产业发展,技术得以广泛共享、迭代创新,推动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创造更大价值,实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各地需携手共进,统一市场准入、监管等规则,规范标准体系,营造公平有序、充满活力的区域大市场环境。

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以交通枢纽为纽带,各地产业紧密相连,原材料、零部件等资源借助便捷通道快速流转,强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企业间信息互通、产能互助,有效应对市场波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同时,深挖区域特色,汇聚上下游企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以规模效应与专业分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