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昭通市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提前一年迈上2000亿元台阶。2025年,昭通市立足新的坐标方位、发展形势和使命任务,作出深入推进农业强市、能源强市、交通强市、生态强市、教育强市“五大强市”建设的工作安排,接续奋进,加快迈向全省“第一方阵”,努力闯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昭通实际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
昭通:深入推进“农业强市”建设
推动传统农业大市迈向新型农业强市
推进“农业强市”建设,是昭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昭通市坚持把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以高端化、品牌化、市场化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增值和“科技赋农”大文章,推动昭通从传统农业大市迈向新型农业强市。
望着果园里刚刚嫁接的瑞雪、中田等优良品种,许朝林欣喜地说:“老品种苹果市场价每斤2元至3元,一亩地净利润才5000元,更新品种后产量显著提升,收入有望翻番。”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苹果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优良品种不断涌现。为打破传统粗放生产模式,提高昭通苹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昭通市将苹果产业作为高原特色农业重点培育,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大力推广标准化、绿色化、高端化等优质生产技术。通过专家领航、培训赋能、技术引领、技能竞赛等措施,为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土豆还可以做成‘大米’!”不久前,全球首条“土豆米”生产线在巧家县投产的消息引起大家关注。
“这不仅是我国第一条把新鲜马铃薯变成干燥‘大米’的生产线,也是世界第一条。”研发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奇接受采访时介绍。“土豆米”是用新鲜土豆加工而成的米粒状淀粉制品,它保留了土豆90%以上的天然营养成分,与传统精制米面相比,蛋白质含量提高了27%,口感上既有大米的软糯,又有土豆的香甜。
“土豆做成‘大米’后,产值将翻10多倍。”巧家洪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昱霖告诉记者,“土豆米”生产线每小时可处理新鲜土豆20吨,2.5吨土豆能加工1吨“土豆米”。首条“土豆米”生产线投产后,公司年加工新鲜土豆2500余吨,生产“土豆米”1000吨,实现产值3000余万元。
从田间地头到工厂厂房,昭通不断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统筹抓好农业基地建设、经营主体培育、特色品牌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深挖潜力,做好“土特产”大文章,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天麻是昭通六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全市天麻种植面积近12万亩。围绕天麻,彝良县小草坝镇将宝藏村打造成了集康养、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精品示范村。“开业至今,我们共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120余万元。”宝藏村党总支书记姜雄发高兴地说。
同时,昭通市借助科技创新,加强对天麻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加大品牌化建设力度,天麻产业完成了从单一种植到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华丽转身。
“我们先后引进培育了‘好医生’‘国药种业’‘一心堂’‘定风草’等20余家龙头企业,开发了天麻饮料、天麻蜜片、天麻牙膏等9个系列的50余个产品。”昭通市天麻特产局负责人表示,2024年,全市天麻产业综合产值达93.91亿元,带动15万余名农村群众增收致富,联农带农效益进一步显现。
从“大”到“强”,昭通市六大高原特色农业品牌越擦越亮,苹果、天麻等产业品牌优势逐渐凸显。截至2024年,全市农业综合产值突破1500亿元。下一步,昭通市将深入推进“农业强市”建设,大力推进“1+10”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启动11个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园建设,强化“绿色昭品”品牌打造,力争农业综合产值达1800亿元。
“重点以乡村建设、设施农业发展为抓手,夯实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以做强苹果、竹子、马铃薯,做大天麻及特色养殖,做优花椒产业,做特一批小众产业为抓手,打造高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聚焦农产品基地建链、加工补链、品牌强链、市场延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昭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强市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市强。今年,市委五届九次全会作出“农业强市”建设工作安排,并把它放在“五大强市”之首,表明市委、市政府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今日推荐
来源/昭通日报 记者 叶康 王国江 孙贵波 图片来源 新华社 巧家融媒 微彝良 沈迅